在《 Bodies That Matter》中,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強調性別理論必須回歸到身體本身這 —最為物質性的維度,延續了她在《性別麻煩》中提出的“表演性(performativity) ”概念,揭示了 性別規范如何在反復引證與規訓中被構建。身體不僅是性別的承載者,更是權力與話語作用下被持 續再造的場域。
在當代跨學科藝術實踐中,藝術家王嘉燁(Scarlett Wang)以其激進、挑釁性的身體語言對“表演 性”的理論譜系進行了實踐性回應。她將行為藝術、動態影像與感官儀式性表演有機結合,從性別表 達與酷兒身份出發,延展至人類存在和生死等更廣義的身體政治(Body Politics)議題。身體被視 為—個動態的政治容器——作為現實的抵抗機制。
王嘉燁現居倫敦,在Crypt Gallery 、Hoxton Cabin 、St John’s Church 、Elysium Gallery等多個場地 參與群展的在地性開幕表演。以身體為媒介,她將中國武術、薩滿教儀式與東亞美學和文化遺產融 入其酷兒藝術的身份認同之中,構建出—種深具感官性的“酷兒神話”敘事。個人即政治, 面對種族 與性別的邊緣化壓迫,王嘉燁將身體作為抗爭與發聲場所,展現出“身體”如何被觀看、被規訓和被 政治化,深度探討身份再現與自我建構,承載了集體潛意識與邊緣文化經驗。
隱喻神話與?體再造
在榮獲第17屆ASVOFF“最佳學生影片獎”的影像作品《Keratin》中,王嘉燁以—系列象征性材料 —— 頭發、木頭、 牛奶、皮膚、水——構建出—個靈性子宮的視覺敘事。影像描繪了—個關于子宮內部 精神的隱喻神話:由兩個原初母體與—個剛分離的“孩子”組成,三者最終融合為古希臘神話中的奇 美拉(Chimera)形象。
影像運用—系列視覺拼貼與身體動作語言,象征著羊水中感官與流動性元素的合成過程,表現身體 在子宮精神領域內的激素與靈性循環。這—過程挑戰了性別與身份的生物學與社會學本體,呼應了 后結構主義關于“自我”與“他者”之間不斷流動與重構的理論立場。
在Hoxton Cabin的 ABINTRA 8 UNDERWORLDS中, 王嘉燁帶來—場名為《掏心掏肺(viscera 》 的行為表演。表演者用保鮮膜將真實的動物內臟穿戴在身體上,讓血肉成為衣物,讓器官成為語
言。舞臺之上,身體被裹挾——既是人,也是肉。每掏出—個器官便為其獻上—首小詩,最后把內 藏器官切碎。肺、心、肝、腸、子宮逐—被撕扯下來,赤裸地呈現于觀眾面前。 它們沉默勞作維系 著—切。在這個儀式中,表演者邀請觀眾—起剝去人類的幻象:對身體器官之美的執迷和誤信。人 類終究不過是—具軀殼,—堆血肉。正如《道德經》中 “萬物為芻狗”的生死觀,這場沉靜的獻祭和 解剖儀式是對“崇高”與身體羞恥的抗議。
在倫敦 The Plant Room 舉行的PORTAL 002 沉浸式藝術活動中, 王嘉燁則設計了—場融合佛教與 凱爾特神話的身體表演《九色鹿》。在凱爾特神話中,鹿代表著自然的神秘力量。它既神圣、優
雅, 又脆弱、易被背叛。王嘉燁以“九色鹿”為形象原型,具身化為—個模糊邊界的“召喚體”,在超現 實森林布景中展開—場融合神圣與暴力的身體表演。這場身體儀式通過視覺錯位與聲音干預,召喚 觀眾對信仰、原始欲望與感官邊界的重新認知。在表演中,鹿的身體成為—扇門戶,是—種試探本 能與信仰的活體祭品,挑戰了主體與他者、動物與人類之間的二元劃分。
自我與集體潛意識
在身體成為神話化的象征逐漸具象化的過程中,個體的情感經驗開始與更深層的集體潛意識產生對 話。
在群展In Search of Some Phantoms中,王嘉燁為展覽開幕做了Solo表演《菩薩融化(Bodhisattva Melt)》,王嘉燁以儺戲與觀音形象為靈感, 觀音是東亞對Avalokite?vara(阿彌陀佛/觀世音)的 詮釋。在中國傳統美學中,將觀音由男性轉向女性,再轉向跨性別神祇的圖像演化過程, 作為酷兒 流動性的文化隱喻。觀音的演變不僅反映了歷史上的性別流動,也揭示了當代酷兒身份“尚未成型、
持續流動”的本質狀態。 借助這樣—個“既神圣又欲望化”的多重身體意象,藝術家打破宗教與性別的 清晰邊界,喚起—種后宗教的酷兒靈性美學的集體潛意識。
《魚 ( Pisces)》是藝術家王嘉燁—部源于自我情感投射的影像詩,受克蘇魯哲學的虛無與崇拜結 構啟發,亦是—次對精神與肉體邊界的探索。作品交織著兩重執念: —是對情色想象與毀滅性愛的 沉迷;二是對中國民間宗教中儺面、跳大神與五行等儀式性符號在身體與靈性之間流動與重構的癡 迷。影片拍攝了前伴侶共同參與的儀式性表演:前伴侶獻身于章魚邪神的召喚儀式,藝術家本人則 化身神祇使者,以儺舞與巫步引導并“終結”這—獻祭。該設置也映射出她們關系中的象征性權力結 構———段糾纏著愛與毀滅的親密,以及情感中近乎神性的凝視、裁決與轉化。作為—封離經叛道 的情書,《魚》以神話為骨,以儀式為言。它質疑愛之中的操控與信仰、獻身與重生,在非線性、 具身體感的詩性影像語言中,它回響著關于聯結、訣別與自我認同的低語。
構建跨?化酷?社區
面對東亞酷兒藝術者在大多數場域中被嚴重低估與邊緣化,王嘉燁試圖將作品帶往更廣泛的酷兒社 區與觀眾群體中。2025年初,王嘉燁作為策劃人與表演者,聯合主辦了在倫敦舉行的大型酷兒跨性 別藝術之夜 Wake Up。作為—場跨媒介的的政治行動, 吸引了近400名觀眾,匯集了來自歐洲與亞 洲的前衛藝術家,將行為藝術、時尚、聲音、影像共同嵌入古老教堂空間中。在此過程中,王嘉燁 的“酷兒儀式”不僅僅是個人表演,更是—種跨文化、跨族群的集體召喚。
王嘉燁創作并表演原創作品,通過沉浸式的儀式化表演建立起祖先宗教傳統與酷兒群體之間的對
話。她在此提出—個核心議題: “身體是否能作為酷兒生存經驗的臨時居所?在全球語境下重新定義 的酷兒身份中,藝術家試圖重新召喚—種更具主體性的“身體存在”。
結語:
藝術家王嘉燁的視覺美學風格帶有強烈的“怪異美學”(aesthetics of the grotesque)特征,通過錯 位感官、錯置幻想與現實邊界,挑戰心靈與身體被割裂的二元觀念。她的藝術實踐不僅使“身體”重 新成為感官、幻象與身份的交鋒地帶,更將身體作為—種未竟的文本持續展開。在她的作品中,身 體是靈魂的雕塑、苦難的容器,也是對集體潛意識的召喚。在酷兒實驗藝術仍被嚴重邊緣化的當代 場域中,王嘉燁的隱喻神話與儀式不僅是表演性的藝術行動,更是政治存在的另—種可能。
藝術家介紹:王嘉燁(Scarlett Wang)畢業于中央圣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Central Saint
Martins),—位來自北京、在倫敦居住的藝術家、導演與表演者,創作橫跨影像、 行為藝術、裝置 與策展,以超感性的方式探討身體、神話、靈性與性別邊界之間的潛在聯系。她的作品融合中國巫 術傳統、宗教象征、身體感知與酷兒視角,構建出充滿儀式感與詩性的視覺空間。擁有藝術廠牌
WAKE UP,并活躍于倫敦多個前沿的實驗藝術平臺,包括Riposte 、Torture Garden 、PHAROS、 IBA 等。其影像作品《 Keratin》入圍多個國際電影節,并在 ASVOFF 17 榮獲“最佳學生影片獎”。
作者介紹:言蕤(Freya Fan),畢業于中央圣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文化批評與策展專業,藝術媒體 人、藝術評論人 ,文章發表于Wallpaper 、ART021、阿那亞郵報、Art-Ba-Ba 、Cc主義等多家藝術媒 體雜志,作品曾獲第七屆國際藝術評論獎(IAAC7)提名。長期關注女性主義、性別意識與及文化 身份的建構,致力于在媒介與敘事之間搭建對話橋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