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我寫過一部關于酒的紀錄片,涉及到幾大名酒,特別有意思的一點,就是諸多酒企都想通過各種證據,來強調自己的歷史更為悠久。有的拿出唐詩宋詞以及文獻材料;有的拿出了當地出土的文物小口尖底甕;有的以明代的窖池作為證物;有的則專門強調自己的古窖池群從未間斷使用。總之,巴拿馬金獎之類的故事已失去了說服力,必須要有更漫長的時間,才顯得腰板更硬,酒更好。
事實上,一個地方產好酒,多有歷史淵源,但更重要的還是酒自身的工藝和品質,同樣在一個鎮上,釀出的酒也千差萬別。尤其是對于白酒來說,眾所周知,作為蒸餾酒,白酒在中國的歷史遠沒有黃酒那么久,按照《本草綱目》中的記載,是從元代開始。“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創始。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汽上,用器承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
當然,也有幾種蒸餾酒出現時間更早的說法,比如宋朝,包括同時期的遼金,都只能靠不完全的文字或文物去推測。我在榆林窟見過西夏的一副釀酒圖,頗似蒸酒,請教過敦煌研究院的專家,也不能完全確定。
榆林窟壁畫(西夏)
包括海昏侯墓里的蒸餾器,據說去年鄭州大學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曾進行模擬實驗,證實其具有蒸餾酒的功用。
海昏侯墓出土的“蒸餾器”(漢)
那件蒸餾器我在海昏侯遺址博物館見過,也只能說是“將中國蒸餾酒的技術實現可能性提前至西漢”,但到底是不是用來蒸餾酒,不好說。
所以,聽說濟南出土了三千年前的蒸餾酒,我確實有些驚異。
銅鸮卣(商)
最近,山東博物館有場特展,其中有一件銅鸮卣,出土于濟南大辛莊遺址,屬于盛酒器,其內部存留液體,經固相微萃取——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檢測后,發現微量乙醇,“證實為距今約3000年的蒸餾酒,填補了商代至漢代中國蒸餾酒的空白”。
要知道,這塊空白可不小,一千多年,差不多相當于從宋朝到今天,能填上,可不容易。
X光下器內的液體
對此,檢測的解釋是這樣的:因為發酵酒含有大量有機酸,盛放在青銅容器中長久埋藏于地下,會溶解銅銹,使得酒液呈現藍色。而蒸餾酒是把發酵酒蒸餾,不含有這些高沸點的有機酸。這里面的酒液無色透明,表明沒有銅離子溶入,檢測其pH=5.8,接近中性;又經高效液相色譜法分析,未檢測到任何有機酸,說明水體在埋藏前也不含有酸性物質。綜上分析,該樣品不是發酵酒,而是蒸餾酒。
作為一名從事服務業的文科生,我簡單理解是這樣的:如果是發酵酒,在青銅器里長期存放,會變藍,因為出土的液體無色透明,而且沒有有機酸,所以是蒸餾酒。
變藍的發酵酒,我之前見過多次,齊文化博物館里就有,在臨淄戰國墓中出土,但這么多年的蒸餾酒,的確聞所未聞。
我覺得,如果商代就有蒸餾酒,就算沒有文字記載,也應該會有同期蒸餾酒的器具,否則,很難確定就是蒸餾酒。另外,銅器在地下埋了這么多年,地下水的沉積和蔓延,各種微生物的變化,可能早就改變了其液體的成分,當代實驗室檢測技術雖然先進,但只能檢測出液體目前的成分和狀態,尚不能推測出三千年前的原本面貌,將其直接稱為“商代蒸餾酒”,還是武斷了一些,不如更客觀的去陳述出土以及檢測結果,沒必要下定論。
畢竟,博物館不是酒企,文物也不是時間越早越好,而是好的越早,保存的越完整,承載的信息越珍貴,才越好。千萬不能因為沒有辦法證明更好,才想辦法證明更早。
否則,紂王有靈也不會開心,他當年“酒池肉林”,要是有蒸餾酒,度數太高,在里面泡著,盡管能消毒,體感也不舒服。
不過,還是要隆重推薦一下山東博物館“一城山色半城湖——濟南泉·城歷史文化特展”。
樂舞雜技彩繪陶俑(西漢)
整個主題圍繞著濟南,選取五百多件山東省和濟南市十三家文博和考古單位不同時期的文物,其中國家一級文物就有八十五件,包括危山漢墓兵馬俑,出土于無影山漢墓的西漢彩繪載人載鼎陶鳥、西漢彩繪負壺陶鳥、西漢彩繪樂舞雜技陶。還有出土于洛莊漢墓的兩千多年前的雞蛋等等,脈絡清晰,代表性強,能讓人更深刻地了解濟南這座城市的文明發展,非常精彩,值得細看。
雞蛋(西漢)
最后,關于蒸餾酒,對我來說,三千年前的,不如三十年前的。我雖然沒有實驗室,但有時還是挺愿意親自試試,雖然試的結果大概率是醉了,但醉和醉之間,仿佛也有一段時間的空白,需要填補。
歡迎轉發,點贊,點在看。
另外,還有一件重要的事,請將公眾號加星標置頂,才能第一時間看到我的文章,感謝大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