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滿清末年,天津的一座軍火庫里,李鴻章站在一排嶄新的克虜伯火炮前,輕輕撫摸著冰冷的炮身。
這些大炮,是他親手從德國人那里買來的,每一門都價值不菲,但他毫不猶豫地簽下了訂單。
德國人對他也格外上心,克虜伯家族的掌門人甚至親自給他寫信,言辭懇切,仿佛他們之間不僅是生意伙伴,更是親密盟友。
清政府的銀子,源源不斷地流向歐洲,而這些鋼鐵巨獸,則被送往中國的沿海炮臺、軍營,成為晚清最后的倚仗。
可到了民國,情況卻完全變了樣。
那些曾經圍著清政府轉的國際軍火商,突然對中國失去了耐心。
他們不再賣大炮、軍艦,而是改賣步槍、子彈,甚至連交易方式都變得小心翼翼。
曾經的豪爽大客戶,如今成了一群四處籌錢的散戶,軍閥們各自為戰,誰也沒法像李鴻章那樣,幾十年如一日地穩定采購。
軍火商們不再愿意押注,他們只想做短期生意,拿錢走人。
為什么會這樣呢?
清末的國際局勢,給了滿清一個意外的機會。
那個時候,英國和沙俄在遠東較勁,英國人需要一個能牽制沙俄的“盟友”,而滿清正好符合這個條件。
于是,英國人不僅放寬了對中國的軍火出口管制,還派出了赫德這個代理人,直接用中國的關稅收入購買英國產的武器。
赫德的蘇格蘭同鄉金登干,更是左右逢源,一邊拿英國人的回扣,一邊收德國克虜伯的好處,最終德國人更大方,清政府的大炮訂單自然也更多。
李鴻章的存在,則讓軍火交易更為穩定。
他執掌北洋大權三十多年,對外采購從未間斷,克虜伯家族甚至把他當成“VIP客戶”,連炮彈的生產線都為他定制。
清政府的錢雖然流向了德國、英國,但換來的卻是足夠撐起一支現代化軍隊的裝備。
可惜,晚清的軍隊并沒有形成真正的戰斗力,甲午戰爭一敗涂地,清政府的軍火采購再多,也只是堆砌了一堆昂貴的鋼鐵。
到了民國,局勢急轉直下。
首先是國內政局極度不穩定,軍閥混戰,誰也沒法像李鴻章那樣穩坐幾十年。
張作霖算是個例外,但也僅僅維持了十幾年。
軍火商們最怕的就是這樣的買家——今天簽了合同,明天可能就被對手干掉了,哪還有長期合作的可能?
其次,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武器出口,開始變得謹慎。1919年到1929年,英法等國對中國實施武器禁運,就連意大利、西班牙這些小國也不敢明目張膽地賣大炮。
德國的克虜伯雖然曾經是清政府的鐵桿供應商,但到了民國時期,他們也只能通過捷克等中間商,偷偷賣點小批量的武器,遠不如當年那樣大張旗鼓。
不過,民國軍火市場上還是有兩個“另類玩家”——日本和蘇聯。
日本在一戰期間瘋狂向中國傾銷武器,直奉戰爭時期,中國軍閥購買的進口武器,九成以上來自日本。
但日本人的算盤誰都清楚,他們不會賣真正的大殺器,而是以控制和滲透為目的,把中國市場變成自己的“二手軍火銷售點”。
蘇聯則完全是另一種邏輯。
他們賣軍火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改變中國的政治格局。
在北伐戰爭時期,蘇聯向國民革命軍白送了大批武器,幫助國民黨打贏了軍閥混戰。
抗戰初期,蘇聯的援助更是雪中送炭,僅炮彈數量就超過了中國國內兵工廠八年產量的總和。
相比之下,德國和美國的態度就冷淡得多,克虜伯在抗戰前后幾乎不再賣大炮給中國,而美國直到珍珠港事件后,才正式向中國提供援助。
軍火交易,從來都不是簡單的買賣,而是國際政治的一部分。
滿清時期,英國需要一個能牽制沙俄的盟友,所以他們愿意賣大炮;民國時期,西方列強對中國持觀望態度,于是軍火商們只愿意做小本生意,槍支彈藥倒是賣得不少,但真正能改變戰局的重型武器,卻很難拿到。
有人說,滿清雖然腐敗,但至少在軍火采購上還有一套完整的體系,李鴻章這樣的“長期客戶”,讓國際軍火商愿意投入。
而民國軍閥各自為政,缺乏穩定的采購渠道,導致中國軍隊在火力上長期受制。
結果就是,滿清時期大炮不少,但不會用;民國時期想用大炮,卻買不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