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火爆的演唱會經濟一次次成為矚目的焦點,古典音樂市場如何吸引關注、有所作為?給郎朗6天時間,他想做些不一樣的事。5月23日至25日,“郎朗藝術周”在北京藝術中心、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啟動,并將于5月28日抵達國家大劇院音樂廳。從大運河岸到長安街畔,3個地點,3種設想,郎朗的嘗試正在等待觀眾的回音。
作為演奏家:
兩部協奏曲浪漫精彩
5月23日和25日,郎朗與呂嘉執棒的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連續登臺北京藝術中心。兩場演出皆以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開篇,悠遠的長笛、靈動的豎琴、朦朧的弦樂,細膩點染著這部“印象主義音樂開山之作”的斑斕色彩。
延續著印象派的剔透意境,郎朗現身,與樂團在第一場音樂會上合作了拉威爾《G大調鋼琴協奏曲》,這是他首次在國內完整演奏這部首演于1932年的鋼琴杰作:首樂章伊始,輕盈的觸鍵如粼粼波光,吸收了爵士音樂元素的節奏搖曳迷人;第二樂章主題夢幻漂浮,在郎朗娓娓道來的詮釋下靈動;末樂章貫穿華麗快速的指尖跑動,從容清晰的力度線條跌宕起伏,與樂團迅捷雋永的音響默契對話,然后以一記擲地有聲的敲擊圓滿落地。數度致謝后,郎朗加演了一曲德彪西《月光》,詩性留白的演繹仿佛在空氣中描繪出光影的款款流動,寧謐得讓人屏息。
郎朗調動各種方式啟發指導琴童。
第二場音樂會上,郎朗選擇了最近幾年多次詮釋的《第二鋼琴協奏曲》。這部經典作品曲式嚴謹,旋律優美,從律動流暢的開篇,經過敏感深沉的展開,再到豐富鮮活的結尾,郎朗在琴鍵上流露出對法國音樂風格的到位掌控,他醞釀并鋪展全曲的過程圓融酣暢,博得全場熱烈喝彩。
5月28日,郎朗的獨奏音樂會將在國家大劇院上演,屆時,他將奏響福雷《帕凡舞曲》、舒曼《克萊斯勒偶記》、肖邦12首《瑪祖卡》及《升F小調波蘭舞曲》。這套曲目已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巴黎愛樂大廳等地標性舞臺上經歷了檢驗和沉淀,郎朗將帶著更成熟的解讀與北京觀眾見面,并為這次“郎朗藝術周”畫上句號。
作為老師:
藝術沒有“必須是什么樣”
幾場音樂會間,5月24日,郎朗大師課在國家大劇院臺湖舞美藝術中心開講。2021年8月,郎朗工作室正式落戶于此,之后每年,郎朗心中都有一個“回家”看看的牽掛。周末午后晴朗的陽光顯然比不上觀眾們的熱情,郎朗一現身,幾句開場白旋即淹沒在大家的掌聲里,大師課隨即開講。分立舞臺左右的兩扇大屏幕一扇展示樂譜,一扇對準琴童演奏的雙手,近距離呈現手型和指法。
4位從全國選拔而來的優秀琴童年齡各異,所選作品風格也不同。郎朗再次施展了大家向來喜聞樂見的“表情包”教學法,調動各種方式啟發大家理解樂譜里的真正意圖:輕的段落彈重了,他讓小朋友在琴鍵上“撓癢癢”,強的地方彈弱了,他說“要像激烈地吵架,但還不至于打起來”;他會在幾分鐘內迅速發現練琴最該改正的弱點,勸心急的同學“別潦草、別迷路”……語言不能盡數表意的時候,郎朗會蹦出連串的擬聲詞和讓人眼花繚亂的手勢,“噠噠噠”“嘟嚕嚕”地在小朋友肩膀上“彈琴”,幫他們理解觸鍵的力度。觀眾席間,有的小觀眾像模像樣地跟著比比劃劃,也有人帶著紙筆,仔細對照譜子記下一個個要點。
郎朗很喜歡上大師課的充實感,“我每次都會絞盡腦汁,引導大家去感受音樂的激情和內涵”。而比起把琴彈得無可挑剔,郎朗更希望彈琴的過程是快樂的,琴童上場時,他總是第一個鼓掌,并絲毫不吝惜在他們進步時給予大聲的肯定,“我不想很固執地讓孩子們覺得,藝術必須是什么樣的,這會給他們增加太多沒必要的壓力。”學琴,學的不只是音符與指法,“想象力、創造力、專注力都非常重要。”
怎么才能讓古典音樂在這個時代更好地發揮它的價值、帶著更多人的熱愛繼續走下去?“郎朗藝術周”是一次嘗試:北京藝術中心的協奏曲、臺湖舞美藝術中心的大師課、國家大劇院的獨奏專場,在國家大劇院的“一院三址”,郎朗設計了不同的形式,布局了不同的內容,從公益教育的美育普及,到近幾年演奏風格的轉換和階段性總結,他把許多想法填進藝術周,帶著一絲“總有一款適合你”的探索意味。這次嘗試是否能成功,郎朗還在等待市場與觀眾的反饋,但作為當今最受關注的鋼琴演奏家,他希望能盡己所能,為古典音樂吸引更多的關注與支持。
北京晚報記者 高倩 文 方非 攝
來源:北京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