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一邊爭搶貨架上的有利位置,承諾每月支付450元陳列費;一邊強調貨品“可退可換”“售后無憂”,以此游說店主大量采購白酒……4月25日,兩名自稱酒廠業務員的男子來到大連市沙河口區西安路一家便利店。經過一番推銷,店主步先生最終購入價值2.4萬元的白酒。然而僅僅幾天后,兩名“業務員”便相繼失聯,當初承諾的退換服務和陳列費均未兌現。“這些白酒的進貨價比市場價高出不少,現在就算虧本也很難賣出去。”記者調查發現,同樣套路的騙局已在本市十家便利店接連上演。
900元陳列費為餌,推銷2.4萬元白酒
在沙河口區西安路商圈,步先生打算開一家便利店。因為此前有過一次開店經驗,他在籌備期間通過便利店供貨業務群發送了新店的進貨需求。“業務群里有很多常年給便利店供貨的業務員,大家都有基本的信任。”步先生說。
4月25日,有兩個人來到了步先生的便利店,他們自稱是兩家酒廠的業務員。“前一天,有一個人聯系我要談合作,沒想到第二天來了兩個人。”步先生表示,一人自稱是北京二鍋頭酒廠的業務員,另一人聲稱代表老白干酒廠。兩人進店后開始爭搶貨架上的有利位置,提出可以按月支付陳列費。爭搶中,兩人以現場競價的方式將陳列費從280元每月漲到450元。最終兩人達成一致,決定分攤貨架上的位置,并陸續搬來一箱箱白酒,拆開擺放到貨架上。
步先生坦言,每月900元的陳列費(兩人各450元)確實很有吸引力,但看到需要一次性采購2.4萬元的白酒時,又讓他十分糾結。“這個量太大了,白酒賣得慢,積壓這么多貨款,勢必影響小店經營。”步先生說,但兩名業務員告訴他,如果做陳列的話,必須上滿他們提供的貨品。
此外,兩名業務員承諾,這些白酒可退可換,售后服務及時高效。“他們給我算一筆賬,陳列費每月900元,一年即10800元,接近進貨價的一半。即使不合作了,這些酒也能按進貨價退回。”步先生表示,當時他仍有些猶豫。沒想到兩人又發起了下一波攻勢,他們各自從車上抱來一箱白酒,送給步先生。“一箱、兩箱、三箱……逐漸擊破了我的心理防線。我琢磨著白酒也不用擔心保質期,放著也行吧。”步先生說,于是他完成轉賬付款,與兩人達成合作。
業務員失聯,售后承諾無蹤影
5月21日,記者來到了步先生的便利店。在這間約20平方米的店鋪內,擺滿了各式商品的貨架,其中白酒類貨架上大半是4月25日購入的白酒。這些白酒,大部分是幾十元的平價白酒,小部分是二三百元的精裝酒,主要包括衡藝老白干、京壇北京二鍋頭、上好玖女兒紅、白水杜康等等。在步先生的轎車里,前座、后座、后備廂處處都裝滿了一箱箱白酒。
4月26日,步先生曾聯系兩名業務員索要陳列費合作協議。一人明確表示“沒有協議”,另一人沒有回復。當日,有其他酒水業務員提示步先生,“這些酒可能不對,建議聯系業務員退換一部分試試。”步先生隨即發現,此前正常交流的兩名業務員陸續失聯,當初承諾的無條件退換、及時售后服務全都成了空話,每月900元的陳列費更是杳無音信。
步先生的遭遇并非個案。4月6日,韓先生在甘井子區鉆石灣新開了一家便利店。同樣是這兩人來到店里,分別自稱是北京二鍋頭酒廠和河北老白干酒廠的業務員。他們以每月120元陳列費為誘餌,向韓先生推銷了價值4010元的各類白酒。更早的2月17日,在沙河口區新生路附近,剛接手便利店的宋先生也遭遇了相同的套路。這兩人用如出一轍的手法,向宋先生推銷了1萬余元白酒。宋先生為此支付了3020元現金,又用店里各式高檔白酒折抵7000余元。
隨后,兩人陸續失聯,他們向韓先生和宋先生承諾的陳列費至今沒有兌現;兩家店購入的白酒一直處于滯銷狀態,聯系退換也斷了途徑。
兩人售酒價格遠高于市場價
4月26日起,步先生便開始多方尋找這兩名“業務員”的下落。在追查過程中,他意外發現本市有10家便利店遭遇了完全相同的騙局,店鋪分布于大連多地。這些受害店主自發組建了維權互助群,通過信息共享發現:涉事人員手法嫻熟,均是盯著新開業的便利店下手。
“陳列費是魚餌,釣走的是酒的差價。”韓先生說,他曾聯系兩家酒廠核實,酒廠根據商品信息判斷那些酒確實是他們酒廠生產的,但韓先生提供的進貨價遠高于他們的出廠價。“有一種酒,酒廠說的市場價是12元,出廠價只有幾塊錢,但便利店拿到的進貨價是28元。”韓先生向記者舉例說明。“我們拿酒的進貨價,相對于其他渠道的市場價,普遍高出30%以上,有的酒甚至是一兩倍的差價。”步先生也進行過類似的比價調查,但此時涉事人員都已失聯,他們提出退換貨的訴求始終未獲得回應。無奈,步先生只能賠本銷售,以緩解經營壓力。
涉事人員身份存疑,便利店維權遇困
購入的白酒只有進貨單,承諾的陳列費沒有協議,涉事人員的身份信息難以證實,致使步先生等人的維權之路陷入困境。
他們真的是酒廠的業務員嗎?受害店主們仔細核查后發現,這兩人除了口頭宣稱是兩家酒廠的業務員外,僅留下一個手機號和三個微信賬號,甚至連真實姓名都無從考證。更令人起疑的是,當步先生、韓先生等人向兩家酒廠求證時,“酒廠說,他們在我們這沒有業務員,也沒有合作的代理商。”步先生告訴記者,他們曾通過律師嘗試追查那個手機號的機主信息,卻發現電話號碼注冊人的信息與售酒人員并不相符。
記者從步先生提供的資料中看到,一名售酒人微信上自稱“冉某,老白干酒業”。記者致電河北衡水一家酒業公司采訪核實,但電話始終沒有接通,“冉某”的業務員身份未獲證實。
隨后,記者根據步先生提供的電話號碼采訪一名售酒人員。對方首先表示“早就不干了”,后又否認了曾經的“酒廠業務員”的身份,表示他是從事小食品銷售行業。記者向步先生核實電話號碼后再次撥打,該號碼進入了無人接聽的狀態。
[專業人士]
四條建議保障便利店合法權益
面對如此推銷套路,便利店有何應對之策?專業人士表示,表面許以高額陳列費,實際高價推銷商品的套路在市面上流傳已久。
●便利店在面對不熟悉的業務員推銷商品時,可要求業務員出示工作證件或授權文件,以及聯系官方渠道核實對方身份,避免輕信“無協議合作”。
●決定合作前,可通過多渠道對比價格,警惕進貨價異常高于或低于市場價的情況。建議拒絕“捆綁銷售”,避免因“陳列費”承諾被迫囤積高價商品,警惕“贈品誘惑”、“競價抬價”等話術,避免因小失大。
●達成合作意向后,建議雙方簽訂書面協議,明確陳列費金額、支付方式及退還款條款等,留存雙方簽字、公章等。交易過程中,建議保留完整交易憑證。
●一旦發現交易異常,或相關人員失聯,協議無法兌現等問題,應立即停止合作,向相關部門反映求助,協同其他受害者維權。
半島晨報、39度視頻記者卓澤玉 攝影記者孫振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