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頂藍天白云,眼前河水青碧如玉,滿大街的淺藍配奶白,米黃的柱子頂著麻色的檐,洋蔥頭屋頂、科林斯柱、各色花窗爭奇斗艷……誰能想到,眼前這幅美麗的城市圖畫,80年前卻是一片廢墟。這座城市就是英雄的圣彼得堡。
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圣彼得堡之行讓我更直觀地感受這座城市從戰火中重建的努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德國法西斯為首的軸心國決心拿下列寧格勒(現稱圣彼得堡),從1941年9月9日至1944年1月27日,這座城市經歷了近代史上被圍困時間最長、破壞最大、死亡人數最多的包圍戰。炮火中,城外的皇宮等先被洗劫后被毀,城內的建筑悉數頹圮,遍地殘垣。
1945年戰爭甫一結束,蘇聯就開始了戰后重建。同行的圣彼得堡國立建筑大學阿布拉姆教授介紹,在當時中央政府的指導下,當地采取了城市標志性遺址保護優先的原則,并堅持“最小干預”理念。在此基礎上,圍城戰遺址等獲得原真性保護,冬宮、伊薩基輔大教堂等結構遭受損壞的歷史建筑依照原樣重建;斯莫爾尼宮穹頂金箔重貼,憑借高超工藝水平達到原物同等樣貌,還原度達98%,一般民眾根本看不出來。
2003年,首個全球性工業遺產保護綱領性文件《關于工業遺產的下塔吉爾憲章》發布。在這些原則的指導下,圣彼得堡的基洛夫工廠舊車間被改造成了科技館,新增鋼結構與老磚墻呢喃細語;喀山大教堂壁畫,被文保人員用三維激光掃描建檔;巴甫洛夫斯克宮庭院景觀重現難度較高,就運用AR技術復原,觀者可沉浸式觀賞。
在此基礎上,圣彼得堡還借鑒法國經驗建立遺產星標體系——五星評級的建筑遺產(如彼得宮城)禁止商業開發,三星級以下的則允許功能置換;城內重大改建項目須通過文化可持續發展論證;推行“社區遺產守護人”計劃,培訓本地居民參與日常監測。
如今,有著“俄羅斯第一街”美譽的涅瓦大街富麗堂皇,周邊歷史街區是當之無愧的建筑博物館。圣彼得堡人對其采取分層保護策略。街廓立面維持原貌,內部空間改造為文創商業體,形成“外古典內現代”模式。與此同時,修復過程中嚴格遵循建筑高度限制(所有建筑高度不超過冬宮)、風貌統一性(保留了巴洛克與新古典主義建筑群整齊劃一的視覺特征)等規矩。
阿布拉姆告訴我,涅瓦大街上有近40%的建筑曾因戰爭中的炮火造成隱性結構損傷,出現拱頂開裂、地基沉降、梁柱變形等情況,而18世紀的彩色灰泥配方二戰后已失傳……面對修復過程中數不清的難題,專家們采用微型樁基加固技術以維持原有立面的完整性,開發出仿19世紀鑄鐵構件的新型合金材料,通過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原始樣本然后復制出替代材料,種種努力下,終于使伊薩基輔大教堂、滴血救世主教堂等歷史建筑修舊如舊。
值得一提的是,大街上部分建筑修復后刻意保留了戰爭印記,如14號建筑外墻懸掛的二戰空襲提示牌;伊薩基輔大教堂的一根柱子上依然有彈痕,旁邊銅牌銘刻著一句話:“這是德國法西斯射向城市148478發炮彈中的一發,罪證如山。”
涅瓦大街及周邊的歷史風貌區重建,從戰后一直延續至今。這一過程中,不少歷史建筑改建后也有了新的用途——斯特羅加諾夫宮改造為俄羅斯博物館分館,奇切林之家改造為酒店,印刷廠廠房現在成了一條玻璃穹頂步行街,先鋒畫廊、實驗劇場等紛紛來此扎堆。阿布拉姆說,修復還將繼續,留住歷史,也走向明天。
原標題:《“這是德國法西斯射向城市148478發炮彈中的一發”》
欄目主編:伍斌 曹靜 文字編輯:彭德倩
題圖說明:圣彼得堡的“母親河“涅瓦河”。 作者供圖
來源:作者:程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