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輾轉,在每個季節里都流行著相應的節日。五月如期來臨,其為仲夏拉開了序幕,也為端午節敲響了前奏。端者,本意為“正”,此處引申為起始,開始,首個,五便是初五,后來便逐漸演變為端午。民間不少節日都與龍有關,端午也是其一,它的起源也與龍的信仰有著密切的聯系。古時人們擅長觀察天象,對于星宿頗有研究,人們在長期觀察中發現,每逢此時,龍星的位置剛好是在正南居中,為一年之中最“周正”的位置,而這一現象在人們眼中代表著吉祥,故而有了端午。
傳統習俗是節日的重要組成,而這些內容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端午期間更是如此,屆時習俗特別多,今天就要跟大家分享其中非常獨特的一個——戴五彩繩。記得小時候,我們姐妹三個最期待的就是這個環節了,如今長大了,我也會學著爸媽,為自己的孩子準備好,將這一習俗延續下去。
何為五彩繩
所謂的五彩繩,是把五個色彩的絲繩編到一塊,融合成一根繩,整理成手臂大小的圓形,可以伸長縮短,方便佩戴。最初人們是以青,赤,黃,白,黑基礎五色來做的,其分別對應著東,南,中,西,北五個方位,以此來象征融合各個方的力量。古人們相信這樣才能更好地庇護孩子,驅災迎祥。
經過了漫長的發展,如今的五彩繩可以說是千變萬化,人們在其中融入了更多的色彩,同時還增添了很多的小配件,如小粽子,桃木劍,金銀鎖,以及各種吉祥字等等,使其成為端午期間的一種重要裝飾。臨近過節,人們都會如期準備好,而孩子們在戴的時候充滿好奇,也十分高興,還會在外邊跟小朋友們一起享受其帶來的喜悅。雖然在形式上處于不斷變化中,但無論怎么變,其本身所象征的內容都是亙古不變的。
值得一提的是,戴五彩繩這一習俗中有很多說法,這些內容體現出了人們對這一習俗的重視程度,也讓節日變得氛圍感十足,下面就來跟大家分享具體講究:
1不說
戴的時候不說話
從小到大,每次在端午前夕,家里的長輩便會叮囑一番,其中一項便提到了戴五色繩的規矩。這個時候不可以說任何的內容,也不能行為出格,而是要態度端正,眼睛直視這一過程。傳統習俗需要嚴肅對待,而正是這樣,才能讓孩子們更加重視這一點,同時對這一習俗所呈現出的內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2不丟
不丟棄不扯斷
端午節中,五彩繩象征著吉祥,不僅僅是一個飾品,而是大人們的祝福,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從戴上開始,就要小心愛護,不能丟棄,也不可以扯斷了,否則便意味著把祝福和好運丟掉了。老人們叮囑,平時洗手也要戴著。在端午節之后,首個下雨的日子,才可以將其輕輕摘下,放到水中,以示讓其隨著雨水流走,意味著將疾病,不好的運氣都帶走。當然也有地方是要等到七月初七才可以摘下來燒掉,寓意是一樣的。
3不戴
過了中午不戴
其是端午祈福的重要體現,所以人們都會盡早,通常是在天還沒亮時,大人們就起來了,洗漱之后,首要內容便是將其為孩子們戴好,同時要在心里念叨一些祝福語,諸如平安,健康,快樂,幸福等。當然也有的地方會在此前一天晚上,就為孩子們戴好,有著搶福氣,搶頭彩的意思。所以說沒有過了中午才戴的,否則也就失去了意義。
不能戴錯
依照傳統,其是由大人為孩童佩戴,通常是系到胳膊上,不過男孩子和女孩子要戴哪只手是有區別的。其與我們平時戴手表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即男孩子戴左邊,女孩子戴在右邊。所以在佩戴的時候要注意區分下,以圖吉利。
1歲以下的孩子不戴
這一點主要是從安全的角度來考慮的。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還很小,皮膚很嫩,也比較忙敏感,而五色繩一旦系上,就要戴很久,所以對于比較小的孩子來說,容易刺激皮膚。同時這樣年齡段的孩子,通常是以啃咬的方式探索世界的,屆時難免會咬無色繩,其材質算不上健康,并且也可能造成誤吞,所以最好不戴。
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記原創,碼字不易,嚴禁不良自媒體抄襲、搬運。歡迎大家點贊,收藏和轉發!感謝您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