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應當成為連接不同時空的橋梁。
這次,
我們讓鋼鐵聽見了歌聲,
也讓歌聲記住了鋼鐵。”
首鋼園三高爐的鋼骨叢林間,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常思思在全場歡呼中返場,傾情演唱《瑪依拉變奏曲》……伴隨著國樂大師方錦龍冬不拉的悠揚弦音及全場觀眾的大合唱,“鋼鐵之音·未來之境—2025常思思全景域沉浸式跨界獨唱音樂會”,畫下星辰墜地般的終章——這場穿越時空的對話,首次將百年工業遺址與現代聲樂藝術深度融合,以創新性的文化表達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視聽盛宴。
被譽為“花腔精靈”的常思思畢業于中國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師從金鐵霖教授和劉暢老師。曾獲得中國音樂最高獎——第六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民族聲樂金獎,她憑借獨特的音色和高超的演唱技巧,為民族音樂開辟了一條新道路,贏得了無數樂迷的喜愛。
工業遺址變身藝術殿堂
跨界舞臺詮釋文化新生
作為中國鋼鐵工業的歷史見證,首鋼三高爐曾承載著共和國工業發展的輝煌記憶。音樂會選址其內部空間,通過巧妙的舞美設計,將高達70米的巨型爐體、銹色斑駁的鋼架結構與現代聲光電技術交織,營造出兼具歷史厚重感與未來科技感的獨特舞臺。
本次音樂會特邀藝術顧問為著名導演、制作人沙曉嵐老師。“工業遺址不僅是凝固的歷史,更是可被賦予新生命的文化載體。”音樂會總導演吳艷表示。舞臺設計保留了高爐原有的工業齒輪、管道等元素,主舞臺分別陳列在高爐前,既有創新,又有融合,自然的將高爐與舞臺融為一體,渾然天成。不采用以往常規舞臺的形式,以流線型將舞臺分為“主舞臺”、“鋼鐵舞臺”、“生態舞臺”三部分,整個舞臺空間不僅是一個表演場所,更是情感傳遞的媒介。通過鋼鐵、自然、傳統與未來的交織,激發觀眾對歷史、文化、科技與未來的思考與共鳴。
常思思曾經在國家大劇院及許多專業音樂廳開過多場音樂會,但從來沒想到會在首鋼三高爐舉辦自己的音樂會,她感謝主辦方的奇思妙想,覺得現場舞美非常震撼、夢幻,“當大家走進了三高爐,就已經是沉浸式、全景域了,在這里唱歌,我感受到了歷史與未來的雙重回響。”
曲目編排凸顯融合創新
傳統與現代交響共振
“很有力量感的花腔高音與浪漫唯美的《蝶夢花》《水母》,在三高爐中達成的鋼鐵和柔美的對沖,是我一種非常特別的體驗。”常思思介紹,為適應三高爐特殊的聲場環境,團隊專門調整了電聲樂隊與弦樂團的配器編制,還特別邀請了著名音樂制作人馬克擔當音樂總監,靳海音弦樂團以及MaxPower Band,使古典音樂在工業空間中產生更具張力的共鳴。
音樂會在選曲上既有常思思的的代表作《春天的芭蕾》《瑪依拉變奏曲》《漢服青史》,也有《The pantom of the opera》《Time to say goodbye》等高難度美聲作品;還包括特別改編版的《千年等一回》、音樂會首唱的《水母》以及風格靈動俏皮又兼具超高花腔難度的《廣寒宮》……“有民族唱法,也有流行與美聲的融合,還有大量花腔及無詞歌的吟唱,雖然風格很多元,但都是我,這也是我的一個特質吧。”常思思把這次“鋼鐵之音·未來之境”視為她的“夢中情”音樂會。
“我已經很多年沒有在北京開音樂會了,所以這次我希望我的師長和好朋友們都來見證我的成長。”跟常思思多次合作,也是《春天的芭蕾》《瑪依拉變奏曲》《炫境》的作曲者胡廷江看完音樂會贊不絕口:“一臺音樂會融入多種風格對演唱者來說是非常難的,因為不同風格的演唱涉及到發聲方式的不同,在音區和音域的跨度上是相當大的,可以說整場音樂會,思思完美且完整的發揮了在她聲樂方面的長處。”
從音樂的角度講,胡廷江也覺得這次音樂會的編配很有新意,他的這幾首作品是按照古典方式創作的,伴奏形式以交響樂隊為主。但是這次音樂會是以電聲樂隊為主,這種編配和呈現方式讓他耳目一新,這對未來他給常思思寫歌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啟發。
創新一直也是常思思追求的目標,之前演唱《瑪依拉變奏曲》《春天的芭蕾》,她把民族聲樂融入了花腔唱法,隨后她還想更加淋漓盡致地展現花腔的魅力,于是有了無詞歌《水母》和《炫境》,而《炫境》是她力邀胡廷江老師創作的,“歌名是我起的,我把快的地方叫‘炫’,把慢的很有意境的地方叫‘境’,這是兩個極致。從快到慢當中,我唱的時候是很有穿越的感覺,有很多想象的空間。”這一次,“花腔精靈”從“原始森林”穿越到了“鋼骨叢林”。采訪中,常思思坦言“希望自己在業務上不斷提高,所以過一個階段就給自己出一個小難題。”
常思思的創新還體現在跨界合作上,之前她曾跟流行歌手張信哲和林志炫有過合作,本次音樂會她邀請說唱歌手早安及音樂劇演員金圣權作為助演嘉賓,分別與早安合作演唱了《一念封神》,與金圣權合作演唱了《歌劇魅影》《Time to say goodbye》等曲目。這種跨界合作讓常思思更加注重融合,使得她的演唱風格不斷拓寬,能駕馭的作品也越來越多了。“我一直在學習和打破自己的路上。這次跟早安的合作,是打破次元壁,在跨界合作上的一次新嘗試。”
早安覺得常思思對各種音樂類型駕馭自如,聲音有穿透力,聲壓很強,雖然一起合作他不免緊張有壓力,但是合作下來非常開心。談到在三高爐演唱的特別體驗,他說能感受到自己的聲音送出去和打回來的聲音,會覺得更有勁兒。
金圣權的父親金鐵霖教授是常思思的聲樂老師。他坦言自己在中國音樂學院上大學的時候,師姐常思思就是女神級的存在,一直是他心中仰望的高度,這次同臺演唱是他的榮幸。
當古典美聲遇上未來感時裝,
音樂會美成“時尚秀”
在首鋼園三高爐的硬核工業風背景下,常思思身著勞倫斯·許量身定制的四套高定華服輪番登場。每一套都精準踩中“古典×未來”的跨界美學,音樂與時尚的破壁盛宴,常思思用實力證明:藝術家,才是最高級的時尚Icon。常思思跟勞倫斯·許相識已久,這次是第一次合作,她說:“許老師為我這次音樂會設計的禮服,把硬朗和柔美結合的恰到好處,每一套我都很喜歡。”
??????
恬靜的綠色融入蘇繡的元素,其上又加了立體的花瓣,溫婉典雅,輕盈柔美。
??????
全身鏡片禮服仿佛黃金戰甲,鏡片打碎后,手工一片片打磨再組接制作,科技感拉滿。
??????
銀色鋼鐵翅膀,如機械天使降臨,剛柔并濟。
??????
純白蓬蓬裙點綴蝴蝶裝飾瞬間切換童話模式,宛若仙子下凡。
聚焦關愛特殊人群
探索非遺傳承新路徑
音樂會以“愛”為主題。從觀眾入口進入三高爐內部,映入眼簾的是以玫瑰和愛心為素材搭建的玫瑰花墻,每位觀眾都可以領取到一朵“愛的玫瑰”,送給愛人、送給朋友、送給自己。
愛可以有很多種,不單單指愛情;常思思在音樂中想表達的,有對自我追求的音樂藝術的愛,也有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傳承的愛、還有對自閉癥兒童如何頑強成長的愛。在音樂會的展陳區,陳列著來自蘇州刺繡研究所、渝康寧蜀繡、HALFSMILE半個微笑以及Hope(馬帶給您希望)等非遺、慈善機構的展品。常思思希望更多人聚焦非遺、聚焦公益,并獻出自己的一份力。
非遺蜀繡傳承人康寧女士(下圖右二)和女兒李云(下圖右一)一同現身音樂會。蜀繡被稱為東方瑰寶,康寧1978年開始從事蜀繡工作,在近50年的時間里,她在繼承前輩的技藝基礎之上,做了很多創新。比如將蜀繡與西方的多種藝術相結合,也與現代科技元宇宙相結合。李云說”讓世界看到中國蜀繡,是我們作為非遺傳承人的目標和使命。”這次她們特別帶來了以常思思演唱的《蝶夢花》為靈感,創作的同名蜀繡作品,并贈送給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典藏。
本場音樂會由中國民族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中國民族文化藝術基金會為愛發聲專項基金等承辦;“為愛發聲”專項基金旨在以藝術為媒介,通過音樂、非遺藝術等載體,倡導社會對特殊群體的關愛,推動少兒文化藝術教育,推動非遺文化創新傳承,構建公益藝術生態,以“藝術+公益”模式助力社會正能量傳播。
音樂會的尾聲,常思思在此起彼伏的歡呼中返場,全場觀眾在鋼鐵穹頂下大合唱《瑪依拉變奏曲》時,我們能感受到的是古典與時代形成了完美的閉環,工業的粗糲與藝術的柔美達成了完美和解。這場音樂會不僅是一次聲樂藝術的創新展示,更是一次關于城市記憶、文化傳承與未來想象的集體宣言。正如常思思所言:“藝術家應當成為連接不同時空的橋梁——今晚,我們讓鋼鐵聽見了歌聲,也讓歌聲記住了鋼鐵。”
文 / 星月
編輯 / 崔育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