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周刊》曾經發起一項調查,探討女性步入晚年后,最大的困擾是什么?
得出的一個結論是:
許多女人年過半百卻晚景凄涼,大多都不是因為沒錢。
而是過度操勞、抱怨職責、憂心忡忡……
想起作家亦舒說過的一句話:
“當我四十歲的時候,身體健康,略有積蓄,已婚,丈夫體貼,孩子聽話,有一份真正喜歡的工作,這就是成功?!?/p>
深以為然。
人生下半場,本該是收獲的季節。
倘若在這個階段,仍然困在瑣碎的計較中,活在別人的期待里,心不甘、意不平地做著下面這幾件事,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1、沉溺瑣事,過度計較
讀者蘇蘇分享過她媽媽的故事。
蘇蘇說,自己的媽媽是個特別愛操心的人,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管,從柴米油鹽到人情往來,沒有一件能讓她省心。
每天早上,媽媽都要早早起床,為一家人準備早餐,然后開始打掃衛生、洗衣服、買菜做飯。
晚上,她還要照顧生病的老人,忙到深夜才能休息。
不僅如此,她還特別愛計較,一點小事都要斤斤計較,比如菜價漲了幾毛錢,鄰居多說了幾句閑話,她都要耿耿于懷。
蘇蘇說,自打她有記憶以來,媽媽的臉上總是愁眉苦臉的,幾乎沒看見她笑過。
就像一個永不停歇的陀螺,終日被瑣事纏身,失去了自我。
如此勞累,怎么會心情好呢?
林清玄說過:
“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p>
中年女人的體面,是學會對小事"健忘"。
心里留出空間盛放晚霞、書香和遠方親友的問候,日子才能在如此喘息中得以延續。
2、目光短視,缺乏規劃
《飄》里有一句話說:
“無論你多么努力,如果你努力的方向錯了,你只會離目標越來越遠?!?/p>
一個女人,如果目光短視,缺乏規劃,就會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最終一事無成。
以前看過一個新聞。
一個年過五十的阿姨,因為沒有一技之長,只能靠打零工維持生計。
年輕時,她也曾有過夢想,但從不曾好好規劃,所以做什么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從而造成了如今生活的困境。
她后悔地說:
“如果當初我能堅持自己的夢想,或者學一門手藝,現在就不會這么被動了。”
生活大多是現實的,如果只關注眼前的利益,缺乏長遠的規劃,最終一定會被時代所拋棄。
哪怕人到中年,也應該為自己的人生做好規劃。
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習新的技能,才能讓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實和精彩。
3、妄圖插手,干涉越界
有句話說:
“一切越俎代庖的行為,都是在給彼此徒增煩惱?!?/p>
深以為然。
任何關系,哪怕是母女或母子,過度干涉彼此的生活,縱有千般好意,最終也只會適得其反,傷害彼此的感情。
朋友的媽媽就是個控制欲很強的人。
從小到大,女兒的衣食住行都要聽她的安排。
即便結婚后,媽媽依舊不懂放手,結果朋友不堪忍受,和媽媽大吵了一架,母女關系一度降到冰點。
若真心為人好,點到即止,如此才是相處最好的方式。
就如莫言所說:
“少一點干涉,多一點理解。于己,這是涵養;于人,這是慈悲?!?/p>
女人到中年,學會與他人保持距離,生活才能輕松又自在。
4、受世俗約束,將就度日
記得作家馬德說過這樣一段話:
“有時候,在乎這個世界越多,存在感就越少。在乎別人越多,活出自己就越難。”
多少女人,活成了“應該”的樣子,卻丟掉了“想要”的人生——
“應該”相夫教子,便收起野心;
“應該”安分守己,便放棄遠方;
“應該”低調樸素,便藏起光芒。
可這世上最遺憾的事,不是老去,而是從未真正年輕過。
若是總為別人妥協,那留給自己的,還剩幾分?
永遠別忘了,愛別人可以適可而止,愛自己必須全力以赴。
少一點在乎他人,多一點關注自己,自然也就無可煩惱。
村上春樹曾寫過一句話:
“在自己喜歡的時間里,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對我而言,這便是自由人的定義?!?/p>
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哪怕是五十歲。
所以現在還不晚,就從此刻開始,把自己的心安頓好,為自己而活,找到真正的自己,人生自會圓滿。
希望每一個看到這篇的女人,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擁有幸福的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