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剛過,南方多地預報連續暴雨,早熟楊梅正掛枝。
田里的番茄剛轉紅,菜農老陳蹲在地頭猛抽煙,塑料筐堆在棚邊。“麥熟一晌,龍口奪糧”,這話今年格外揪心,雨水專挑 harvest 時來。往年收了果子全靠土窖藏,頂多撐三天,爛掉的都是汗珠子錢。
婺城雅畈傳來消息,3.5 億的冷鏈物流中心開建,就在繞城口邊上。老陳掰指頭算,以后摘了楊梅直接送冷鏈,是不是能多賣倆省?
可村里也有老人搖頭,祖輩用草木灰鋪筐底,現在真要全靠機器?咱不否認土辦法管用,曬谷場上的智慧傳了幾輩人,得敬重。但面對連著三天的大雨,土窖再嚴實也擋不住潮氣往上冒。
新中心有加工車間、冷鏈倉,聽說能存半年,可咱小散戶咋用?周邊的空地將來全成倉庫,貨車進出方便,可運費會不會太貴?
我個人覺得,新設施和老經驗就像兩條腿,缺了哪條都難走路。
就像上次倒春寒,有人蓋地膜有人熏煙,兩樣都做的損失最少。
眼下當務之急是搶收,可收下來往哪兒放?
老陳盯著手機犯難。公告說冷鏈中心配套道路 500 米,城市支路直通高速,交通是不愁。
但具體咋合作、啥時候能用,村里好多人都在等消息,心里沒底。要是能趕在這波暴雨前用上冷鏈,今年的楊梅少說能多賣三成。聽說隔壁縣有農戶試過預冷處理,荔枝運到北方還跟剛摘的似的。
咱不圖賺大錢,就盼著辛苦種的果子別爛在手里,本錢能保住。這大項目落戶雅畈,周邊種地的都伸長了脖子,盼著早點開工。
可也有人嘀咕,這么大的投資,真能顧得上咱們零散的小農戶?其實不管設施多先進,關鍵是要讓咱知道咋用、去哪問、誰來教。就像當年推廣地膜,一開始沒人敢用,后來農技員手把手帶著試。
我尋思著,等中心建好,要是有專門的人指導咱用冷鏈,那就妥了。
現在最急的是這兩天的暴雨,家里有果子的趕緊聯系合作社。
能搶收的抓緊摘,實在來不及的,看看附近有沒有臨時儲存點。至于冷鏈中心的事,咱多留意村里通知,有消息及時去問問。
好設施配上巧辦法,咱種地的腰桿才更硬,日子也更有盼頭。
您說是不是這個理?
關注咱網易號,后續消息第一時間告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