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匈牙利外交與貿易部副部長萊文特·馬扎爾近日在布魯塞爾歐盟貿易部長會議上作出明確表態:匈牙利不會跟隨美國對華"脫鉤",并稱這是匈美關系的"紅線"。這一強硬立場立即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折射出當前歐洲在中美博弈中的艱難處境。
中國已成為匈牙利最重要的經濟伙伴。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對歐洲直接投資中,44%的資金流入了匈牙利這個中東歐國家,這一比例遠超德國、法國等傳統投資目的地。具體來看,僅寧德時代在匈牙利投資的電池工廠就達到73億歐元,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工廠投資額也超過20億歐元。這些項目不僅帶來大量就業機會,更讓匈牙利在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中占據重要位置。
白宮(資料圖)
美國政府近期對匈牙利的施壓不斷升級。特朗普長子小特朗普4月在布達佩斯發表演講時,直接將中國稱為"比俄羅斯更大的威脅",呼吁匈牙利選擇美國作為經濟伙伴。美國駐匈牙利使館臨時代辦帕拉迪諾更是在公開場合強調,特朗普政府視中國為"戰略挑戰"。但匈牙利經濟部長納吉·馬頓的回應毫不含糊:美國的投資潛力根本無法與中國相提并論。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的外交立場頗具特色,作為歐洲少有的同時與特朗普和中國保持密切關系的領導人,他在移民政策、歐盟改革等問題上與特朗普立場相近,但在對華合作上卻寸步不讓。這種看似矛盾的態度背后,是匈牙利務實的外交策略。歐爾班政府清楚認識到,中國投資對匈牙利經濟發展的不可替代性。
歐盟內部在對華政策上存在明顯分歧。波蘭等部分中東歐國家擔憂中國商品沖擊歐洲市場,德國、法國等西歐大國則更看重與中國的經貿合作。歐盟委員會貿易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雖然承認中美關稅戰緩和是積極信號,但仍警告美國對華關稅"扭曲貿易"。這種分裂狀態讓歐盟難以形成統一的對華戰略。
匈牙利的立場在歐盟并非孤例。塞爾維亞、希臘等國同樣重視與中國的經濟合作。這些國家在中美博弈中選擇以本國利益為先,反映出全球南方國家在外交上的獨立傾向。中國通過"17+1"合作機制、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式,成功在中東歐地區建立了穩固的經濟紐帶。
特朗普(資料圖)
當前特朗普政府正將施壓重點轉向歐洲。最新消息顯示,美國可能對歐盟鋼鋁產品加征關稅。這種情況下,匈牙利等國的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美歐貿易戰升級,歐盟很可能被迫調整對華政策,而匈牙利的選擇可能成為影響歐洲戰略走向的關鍵因素。
匈牙利國內政治形勢值得關注。明年將舉行大選,反對派領袖彼得·毛焦爾支持率持續上升。這位親歐派政客若上臺,可能推動匈牙利外交政策轉向。但就目前而言,歐爾班政府仍然堅持對華友好政策,成為歐盟內部對華合作的堅定支持者。
全球供應鏈重構的大背景下,中小國家的外交選擇往往能反映國際格局的變化。匈牙利拒絕在中美之間選邊站,既是對國家利益的捍衛,也暴露出美國單邊施壓策略的局限性。從更宏觀的角度看,這預示著單極霸權時代的終結和多極化世界的到來。
歐洲正站在戰略十字路口。一方面要應對美國的壓力,另一方面又要處理與中國的關系。匈牙利的選擇或許預示著,未來會有更多歐洲國家采取更加務實、獨立的外交政策。這種趨勢如果持續發展,將深刻影響全球地緣政治格局。
匈牙利外交與對外經濟部副部長列文特(資料圖)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中東歐的投資布局正在產生示范效應。除匈牙利外,塞爾維亞的鋼鐵廠、希臘的比雷埃夫斯港等中國投資項目都取得顯著成效。這些成功案例讓更多歐洲國家認識到,與中國合作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
國際觀察家普遍認為,匈牙利在中美之間的平衡策略反映了當前國際關系的復雜性。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地緣沖突不斷的背景下,各國都在尋求最符合自身利益的發展道路。匈牙利的做法或許能為其他國家提供有益借鑒。
未來幾個月將是關鍵時期。美國大選臨近,歐盟機構換屆在即,全球地緣政治格局可能出現新的變化。匈牙利等國的選擇將繼續受到國際社會密切關注,這些國家的決策可能在不經意間改寫歐洲乃至全球的政治經濟版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