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就是五月初一了。
老一輩人常說“五月看初一”。
意思是這一天的天氣,能預示接下來的旱澇情況。在咱農村,種地靠天吃飯,天氣好不好,直接關系到收成。
農歷五月是夏天關鍵月,莊稼正長得旺,就怕旱澇來搗亂。那今年五月初一,到底是旱還是澇呢?
民間有不少農諺,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經驗。“五月初一雨,農人愁到底”,說的是初一下雨,后面雨水可能多,容易澇。“五月初一晴,旱到五月盡”,要是晴天,接下來可能干旱。
還有“五月初一風,谷子堆滿倉”,刮風意味著風調雨順。
“五月初一雷,大雨隨后追”,打雷的話,強降水可能跟著來。這些老話,在沒有天氣預報的年代,幫了農民大忙。如今科技發達了,可農諺依舊有參考價值。
咱看看今年的氣象情況,到底有啥預兆。摘要1里說,5月1日華北出現“陰陽天”,是冷暖空氣交鋒,預示大氣環流調整,可能有極端天氣。長江中下游地區,湖南蛙鳴提前、紅蜻蜓低空飛,當地諺語說“立夏蛙鼓噪,三伏旱斷橋”,擔心干旱。
江蘇高郵菱角葉茂盛,按“菱角鋪滿塘,梅雨淹灶王”,又怕洪澇。
氣象衛星顯示,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北抬,比常年偏北,夏季風可能提前,雨帶位置不穩。
摘要2提到,小滿后雨水多,有人擔心大澇。
老人們說“就怕五月初一雨”,下雨影響西瓜、桑葚等收成,還耽誤下季作物播種。
前年收麥后一直下雨,莊稼種不上,地里發霉,讓人揪心。古籍和農諺都講,五月喜旱,六月喜雨,可今年五月下雨日子比平常多。
“五月初一開江雨,河水漲到鍋門底”,初一下雨,可能連著下,預示澇災。摘要3指出,“五月初一定旱澇”有氣候依據,五月初一處于大氣環流調整期。近30年數據顯示,初一前后少雨,副高偏強,可能“空梅”;連陰雨則梅雨帶幾率大。
2025年江南已持續降雨,國家氣候中心預測梅雨期降水量偏多10%-20%。
夏季降水“南北多、中間少”,南方和北方部分地區可能澇,黃淮可能旱。
全球變暖下,極端天氣多,可能旱澇急轉,得提前防范。現在問題來了,農諺和現代氣象預測,到底該信哪個?其實,兩者結合著看,更靠譜。
農諺是經驗總結,現代氣象是科學分析,都是為了咱農民做好準備。咱農民種地,靠的就是天老爺賞飯吃,可也不能全靠天。
提前了解天氣趨勢,該排水的排水,該抗旱的抗旱,才能減少損失。今年五月初一,您那兒是下雨、晴天,還是刮風、打雷?不妨留意一下,看看老祖宗的話準不準。
您家鄉還有啥類似的俗語?歡迎留言說說。
不管旱還是澇,提前做好應對,心里才有底。關注天氣變化,及時調整農事,才是咱農民的本分。最后提醒,天氣預測有不確定性,以上分析僅供參考,具體還得看實際情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