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關于武漢海底撈“化身地攤”的視頻新聞引發熱議。
這家以優質服務著稱的餐飲巨頭,走進武漢街頭擺攤,引發了截然不同的反響。
有人歡呼雀躍,認為地攤經濟因大品牌的加入而變得“高大上”;但我卻憂心忡忡:當海底撈這樣擁有資本、品牌和供應鏈優勢的企業進入地攤市場,那些靠擺攤謀生的普通商販將何去何從?當富人也開始盯著窮人碗里那三瓜兩棗時,窮人還有多少生存空間?
對于海底撈來說,地攤收入不過是錦上添花;但對普通商販而言,每天的微薄收入卻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是家庭生活的支柱,是老人的贍養費、孩子的補課費,甚至是病人的救命錢。
誠然,法無禁止便可為,法律并未禁止大品牌與小商販同臺競爭,但一個有擔當的企業應當避免擠占底層商販的生存空間。這不僅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也是對社會公平的尊重。
賺錢的機會固然很多,但并非所有錢都該去賺!
去年,我在新加坡考察時發現,當地餐飲市場管理頗具啟發:新加坡的餐飲分兩類:高端餐廳多位于鄰里中心或購物中心,而價格親民的美食則集中在食閣。
食閣類似于我們的地攤市場,但管理規范,攤位或鋪位固定,衛生整潔,且多由低收入群體經營。政府不收稅,只收取極低的攤販管理費,還提供統一保潔服務。更重要的是,新加坡明確規定高端餐飲品牌不得入駐食閣,以保護小商販的生計。這種政策體現了政府對低收入群體的關懷,也為企業樹立了社會責任的標桿。
今年四月份,我第四次到越南,地攤文化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在胡志明市和河內的夜市中,小商販的攤位充滿煙火氣息,政府對他們的態度總體包容。我僅見過一次政府在廟前驅趕售賣玩具的商販,原因不明,但整體而言,越南政府理解小商販的艱辛,給予他們足夠的生存空間,我也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談到越南的地攤文化。《
反觀國內,一些地方的城管部門卻常以“整潔”或“秩序”為由驅趕商販。城市固然需要美觀,但如果底層民眾的生計無著,這樣的“美”又有何意義?真正的美,應當是讓老百姓活得有尊嚴、有希望。
然而,現實中,資本的力量正在逐漸侵蝕著底層民眾的生存空間。
除了海底撈的地攤下沉,近年來的“錢大媽”、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等生鮮電商,憑借資本優勢開設數千家門店和提貨點,重創傳統菜市場,許多小商販因此倒閉。這些企業在拓展初期以低價吸引消費者,卻在擠垮競爭對手后以高價壟斷市場,類似美團、餓了么的套路,最終讓農戶為其打工,并坑害著消費者的利益。而他們重創的還是那些攤販,要知道,每一個攤位,都支撐著一個家庭的負擔。
同樣,武漢的百度無人出租車、深圳的無人機配送等新興技術,也正在讓出租車司機和外賣騎手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這些崗位原本為失業者、應屆畢業生或低技能勞動者提供了謀生的機會,但如今卻面臨被資本和技術取代的危機。
技術本應為人類賦能、為生活創造幸福,卻在某些場景下成為奪人飯碗的工具。尤其是對那些人到中年、缺乏學歷和技術能力的商販來說,改行幾乎無門。有人或許會說,新崗位遲早會出現,但在出現之前,這些被取代的人該何去何從?這難道不是一代人的悲哀?也許,我們需要慢下來并反思:資本是否應該用來拓展人類的邊界,而不是壓縮人類發展的空間。譬如馬斯克探索太空那樣,而不是一味與小商小販爭利,甚至玩弄高利貸的游戲。
新加坡和越南的經驗為我們提供了啟示。
政府可以通過分區管理、稅收減免和技能培訓保護小商販;企業則應承擔更多社會責任,例如通過合作或公益項目賦能底層群體。海底撈可以選擇在非核心地攤區域開設快閃攤位,或將部分公益用于支持小商販培訓,避免直接擠壓他們的生存空間。
唯有如此,才能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平衡發展、和諧共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