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 3900 字,閱讀大約需要 5分鐘
“如果梁文鋒繼續讀博還有DeepSeek嗎?如果王興興繼續讀博士,還有今天的宇樹科技嗎?如果汪滔繼續讀博士,還有今天的大疆嗎?”
5月17日,在搜狐科技年度論壇上,福耀科技大學校長王樹國拋出的三個問題猶如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教育界與產業界的層層漣漪。
王樹國表示,這“三問”是他做大學校長“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目前也沒有找到答案。唯一得到時間驗證的是,“那些讀博士的,(有些)沒有他們做得好?!?/strong>
當這位深耕高等教育數十年的教育家坦言“百思不得其解”時,其背后折射的正是中國教育體系中亟待破解的結構性矛盾——在知識爆炸與產業變革加速的時代,我們的教育評價體系是否正在錯配創新資源?我們的傳統教育是否真正培養了社會需要的能力?
“為什么實驗室里培育的‘苗苗’,不如野地里的大樹茁壯?為什么我們想栽樹卻總難成蔭?當知識可被AI瞬間獲取,教育的價值究竟在哪?”
王樹國校長的三問,如利劍般刺破教育領域的“皇帝新衣”——在技術革命呼嘯而來、社會需求瞬息萬變的今天,我們的教育體系仍深陷“滯后性泥潭”,用昨天的方式,培養明天的人才。
一
數據暴擊:
學歷崇拜與能力焦慮的終極對決
有心栽樹樹成柴,無心插柳柳成蔭。為什么那么多沒讀博士的人,卻比讀博士的人取得了更多成就?王樹國校長對教育的反思,特別是這“三問”,直擊當下創新人才教育培養存在的問題,表面是對博士教育價值的質疑,實則直指中國教育體系的核心矛盾——學歷通脹與能力貶值的撕裂。
有數據統計反映2025屆畢業生現狀:
? 2025年高校畢業生達1222萬,研究生就業率首次低于本科生(44.4% vs 45.4%);
? 985碩士競爭行政崗、博士扎堆考公成為常態,學歷從“改變命運的跳板”已經淪為“內卷的枷鎖”;
? 52%畢業生認為專業與崗位脫節;
? 企業高喊“招不到人”,學生怒斥“學無所用”;
? 中國2022年博士畢業生達7.5萬人,但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30%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60%-70%的水平。當我們的教育系統將最優秀的人才導向論文指標與職稱晉升的賽道時,產業界卻在呼喚更多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者。
這種現象印證了管理學家亨利·明茨伯格的論斷:“教室里培養不出企業家。”大疆汪滔曾在采訪中表示,實驗室里的理論研究與無人機市場的實際需求存在“令人沮喪的鴻溝”。
這提示我們:當前博士培養過度強調學術發表,卻忽視了將知識轉化為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的訓練。教育系統需要建立多元評價體系,讓適合學術研究的人才深耕理論,讓擅長技術轉化的人才獲得實踐舞臺。
當學生寒窗苦讀十載,卻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困境,學歷崇拜的根基正在動搖。但另一方面,“學歷是敲門磚”的觀念根深蒂固——60%的企業仍將學歷作為首輪篩選標準,公務員考試中碩士占比達47%。
這種矛盾,讓反對者陷入“既痛恨學歷內卷,又依賴學歷護體”的悖論。
更深層的,是社會評價體系的單一化。王校長強調“學歷不等于能力”,但現實中,學歷仍是人才定價的核心指標。
某招聘平臺數據顯示,AI工程師崗位中僅15%的求職者具備匹配技能,但90%的崗位仍要求碩士以上學歷。
這種“學歷通脹”與“能力通縮”的并存,讓反對者擔憂:一旦打破學歷門檻,普通人的上升通道將更狹窄。
二
滯后的教育:
用“過去時”對抗“未來時”的困局
“王樹國三問”之后,真正值得討論的是:我們的教育是否與社會和時代脫節了?
這或許才是王樹國想問的真正問題。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尤其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不斷涌現,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很大變化。然而,大學的教育理念、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可能沒有及時跟上這種變化,導致培養出的人才與社會實際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脫節。
現行教育體系的滯后性,也滲透在教育每個環節。課堂上,教師仍以“滿堂灌”為主,將知識打包成標準答案批量輸送;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學生學到的往往是過時的理論;評價體系唯分數論,扼殺了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這種工業化時代的教育模式,在人工智能時代顯得愈發格格不入。
這種滯后性,本質是教育與時代發展的脫節。更令人擔憂的是,教育者與家長仍在用“保護式思維”構建“教育溫室”:為孩子掃清一切障礙,用補習班填滿課余時間,用標準答案框定思維邊界,最終培養出的“學術優等生”,卻在真實世界中連基本的問題解決能力都不具備。就像被圈養的飛鳥,即便擁有完美的羽翼,卻喪失了搏擊長空的勇氣與力量。
三
教育改革的方向:
培養 “π 型人才”
“王樹國三問”背后同樣隱藏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這可能是潛藏在爭議之下的“終極之問”。
王樹國校長呼吁的 “打破學科壁壘”,呼應 “π 型人才” 理論:一條腿是專業深度(如博士的學術訓練),另一條腿是實踐廣度(如創業的跨界整合)。梁文鋒們的共性是:碩士階段完成專業打底,創業階段實現 “知識變現”,而非否定博士教育本身。
π 型人才,簡單來說,就像希臘字母“π”一樣,有兩條“腿”支撐著。一條腿是你的專業技能,另一條是你的跨領域能力。與傳統的T型人才(一專多能)相比,π型人才不只是在一個領域深耕,還要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也有真才實學。
從工業革命時代專于一行的“I型人才”,到信息化時代既有一項專長又有較廣知識面的“T型人才”,再到人工智能時代的“π型人才”,社會的運轉、發展由多種多樣的人才共同支撐。從促進創新的角度看,對“π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
“π型人才”的兩條“腿”讓他們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時,能夠靈活切換方向,甚至能把不同領域的知識融合起來,創造出全新的可能性。
王樹國校長提到的人才們都符合 “π 型人才” 模型。梁文鋒雖然因DeepSeek成名,但他的起家經歷與金融密不可分;王興興是做機器人的,但他對AI技術情有獨鐘;汪滔是人們眼中的無人機專家,但他也曾是機器人大賽的冠軍……比較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除了“沒讀博士”,還有很多值得挖掘。
“π 型人才”不只是中國需要,全球都在尋找這樣的人才。從喬布斯到馬斯克,從比爾·蓋茨到梁文鋒,這些成功人士都是 “π 型人才”的代表。他們用“兩條腿”走出了自己的路,也為世界帶來了巨大改變。
四
叩問基礎教育迷思
王樹國校長三問中國教育,本質上是對教育本質的回歸叩問,也讓我們有可能回歸基礎教育的真正方向——讓知識在實踐中生根,讓能力在實戰中拔節,讓每個靈魂都能在適合的土壤里綻放光彩。
(一)課堂革命:從“知識傳遞”到“問題解決”
當教育還停留在工業時代的流水線模式,我們是否思考過:今天的課堂,究竟是在培養能適應未來的創新者,還是在復制過去的追隨者?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創造,這場教育轉型不僅關乎課堂教學方式的改變,更是對人才培養本質的重新定義。
1. 打破知識壁壘:從“單向灌輸”到“主動建構”
過去,課堂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如同等待填充的容器,被動接受海量知識。教師追求“講全講透”,學生忙于記錄筆記,看似充實的課堂實則淪為知識的機械搬運??荚嚦蔀闄z驗學習成果的唯一標準,導致學生陷入“背多分”的怪圈,卻鮮少思考知識的實際應用。
2.回歸綜合實踐:從“紙上談兵”到“實戰練兵”
王樹國校長提到的創業者,正是跳出“讀博—科研”的傳統路徑,在實踐中激活了創新潛能。這印證了一個事實:創新能力不是課堂里“教”出來的,而是在真實問題的解決中“練”出來的?;A教育若一味追求“正確路徑”,只會培養出大批“合規的跟隨者”,卻讓真正的“可能創造者”失去破土的機會。
長期以來,實踐教學被邊緣化,學生的實習往往流于形式,或是在模擬場景中“走過場”,或是在畢業前倉促完成短期實踐,難以真正接觸行業核心需求。這種“隔靴搔癢”式的實踐,導致學生即便掌握了理論知識,也無法在實際工作中靈活運用。破局之道在于拆除“保護罩”,讓實踐成為最好的老師。學校需與企業、社區深度合作,將實習、調研、項目實踐納入必修學分。唯有讓學生在真實的挑戰中摸爬滾打,才能培育出堅韌不拔的生命力。
(二)教師轉型:從“灌滿一桶水”到“點燃一團火”
王樹國校長說:“大學不是知識的搬運工,而是點燃火種的引路人?!?/p>
當梁文鋒們在創業路上狂奔時,他們不是在否定教育,而是在用血肉之軀撞擊體制的高墻。那些被論文耽誤的創業者,被學歷困住的天才,正在用實踐重寫教育規則。
或許真正的教育,是教會我們:
? 用能力對抗焦慮,而非用學歷粉飾平庸
? 把教室變成戰場,把考試變成實戰
? 讓每個普通人都有機會成為“追光者”
這場關于教育本質的叩問,值得每位教師深省——我們的課堂,究竟在培養“知識容器”,還是在鍛造“能力火種”?
當教育回歸“點燃”而非“灌輸”的本質,當課堂成為思維碰撞的熔爐而非知識堆砌的倉庫,我們方能期待更多“梁文鋒們”在現實土壤中綻放創新之花。
王樹國校長的三問,不僅是對教育現狀的批判,更是對未來的叩問。在這個技術重塑一切的時代,教育不能再做被動的“跟隨者”,而應成為主動的“變革者”。從“溫室育苗”到“荒野成長”,從“知識搬運”到“能力鍛造”,這場教育突圍戰,既是為千萬學子的命運而戰,更是為國家的競爭力與民族的未來而戰。
王樹國之問的價值,在于揭示了教育本質的回歸路徑。當Deep seek等AI工具能完成60%的標準化知識工作時,教育必須轉向AI難以替代的能力培養:跨領域整合、復雜決策、創造性思維。這要求我們打破“學歷=能力”的迷思,建立以創新貢獻為導向的評價體系;超越學科割裂的桎梏,構建問題驅動的知識網絡;拆解校園與社會的圍墻,使大學成為創新能量的“核聚變反應堆”。
教育家杜威曾說:“教育不是為生活做準備,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在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交織的新時代,中國教育需要一場從理念到實踐的深層變革,讓每個個體都能在真實世界的淬煉中,將知識轉化為改變世界的力量。這或許就是王樹國三問留給我們的最大啟示。
對于“王樹國三問”,您有何觀點和評論,歡迎留言和我們互動~
校長派投稿郵箱:xzpxzzk@163.com
來源丨校長派綜合編輯
編輯丨智庫君
版權說明丨校長派尊重原創,版權為原作者所有,若侵權,我們會及時聲明或刪除。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