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20 日,一場跨越 86 年的紅色教育之旅在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410 會議室展開。由共青團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委員會與瀟湘電影集團第二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烽火塘田》沉浸式思政課圓滿舉行,地方政府代表、學術界專家、出版界人士及校友代表與師生齊聚一堂,以光影為筆,共同續寫 “教育報國” 的時代新篇章。
一、嘉賓致辭:多維視角下的紅色精神傳承
活動伊始,四位嘉賓從不同維度解讀影片價值與時代使命。
呂振羽先生之子呂堅以 “真人、真事、真情” 為關鍵詞,回顧電影《烽火塘田》中 “塘田戰時講學院” 的歷史原貌。他特別提及父親呂振羽在抗戰時期毀家紓難、創辦 “南方抗大” 的壯舉,并向學院贈送研究著作《南方抗大》,寄語青年學子 “賡續紅色血脈,讓理想信念在光影中淬火成鋼”。
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副總編輯王振羽深情回憶與呂振羽先生的交往往事,從學術研究與革命文化傳播雙重視角,闡述了以呂振羽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在抗戰時期 “以筆為槍” 的使命擔當。他指出,影片不僅是對歷史的還原,更是對 “知識分子與國家命運休戚與共” 精神的當代呼應。
湖南省邵陽縣塘田市鎮黨委書記高志勇則聚焦影片的現實聯結,介紹塘田市鎮以紅色文旅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成果。他透露,影片取景覆蓋邵陽縣 13 個鄉鎮,2024 年帶動全鎮旅游收入突破 1500 萬元,“希望南大青年走進塘田,讓革命火種在鄉村振興中煥新”。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劉千里強調,本次活動是學院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的創新實踐,“愿師生在光影中感悟革命精神的時代內涵,將個人理想熔鑄于民族復興的洪流”。
二、光影鑄魂:走進 “南方抗大” 的烽火課堂
隨著影片《烽火塘田》的放映,現場師生穿越至 1938 年的湖南邵陽。鏡頭中,呂振羽在武漢會戰的硝煙中創辦塘田戰時講學院,與張天翼等知識分子一道,在席寶田老宅中培育抗日骨干。影片通過 “國共合作中的斗爭與團結”“戰時教學的緊張與啟蒙”“鄉紳草莽的覺醒與蛻變” 三條敘事線,勾勒出一幅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的抗戰群像。
當看到學院僅存續 8 個月卻培養 250 余名革命骨干、學員們奔赴各地點燃抗日星火的情節時,不少師生眼眶濕潤。有學生感慨:“原來‘教育報國’從來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戰亂中支起課桌的勇氣,是把信仰播撒到鄉村原野的執著。”
三、思辨激揚:青年與歷史的跨時空對話
影片結束后,一場 “青春思辨會” 熱烈展開。學生代表圍繞 “知識分子在抗戰中的獨特作用”“紅色文化如何激活鄉村振興” 等話題提問,嘉賓們逐一回應。
呂堅以父親當年 “白天辦學、夜晚備課” 的細節為例,指出 “知識分子的擔當,在于用知識武裝民眾,用思想凝聚力量”;高志勇則分享塘田市鎮將影片場景轉化為 “紅色研學路線” 的實踐,“當 00 后在舊址前上‘微黨課’,歷史就不再是課本上的文字,而是可觸摸的精神坐標”。
現場互動中,“傳承” 成為高頻詞。有學生表示:“我們這代人或許無需直面戰火,但‘教育報國’的內核從未改變 ——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就是新時代的‘烽火課堂’。”
四、使命延續:從光影課堂到時代考場
活動在《歌唱祖國》的合唱中落下帷幕,但 “教育報國” 的叩問仍在延續。正如主辦方所言,一堂思政課的結束,正是新一段使命的開始。據悉,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將與塘田市鎮共建 “紅色實踐基地”,推動師生深入革命老區開展調研與服務,讓光影中的精神力量轉化為 “強國一代” 的行動自覺。
光影為筆,歲月成卷。當 86 年前的烽火映照當代青年的臉龐,這場沉浸式思政課不僅是對歷史的致敬,更是一次對 “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初心的重溫和升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南大師生正以信仰為炬,在追光逐夢中續寫屬于新時代的 “教育報國” 篇章。(劉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