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遼河口濕地,蘆葦蕩如碧玉鋪就,紅海灘似火焰流淌,與遼東灣的碧波、天際的流云共同勾勒出一幅壯闊的生態畫卷。這里是全球溫帶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8萬公頃的濕地面積內,蘆葦沼澤、河流水域與灘涂交織,形成“淺海水域—裸灘—鹽地堿蓬群落—蘆葦群落”的自然景觀格局。鹽地堿蓬群落因季節更迭呈現綠—紅—黃漸變色彩,與大片翠綠的蘆葦蕩相映成趣,宛如大地披上彩衣。潮汐帶來的魚、蝦、蟹在此繁衍生息,為候鳥遷徙提供一座豐饒的“星級補給站”,也讓遼河口成為西太平洋斑海豹的“天然溫床”。
2015年,盤錦市以“退養還濕”工程為起點,打響濕地保護“攻堅戰”。“退養還濕”行動歷經5年艱辛,最終拆除濱海濕地養殖設施,受損的濕地和自然岸線得到大幅修復,濕地碎片化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與此同時,鹽地堿蓬人工補植技術的突破,遏制了濱海灘涂植被退化趨勢,為濕地生態系統筑起技術屏障。如今,遼河口17.05萬公頃濕地被納入國家公園創建區。海域與陸域的科學規劃讓生態保護與資源利用實現科學平衡。
自然環境好不好,野生動物最有“證明權”。作為全球鳥類遷徙路線上的關鍵節點,遼河口每年迎接超百萬只水鳥在此停歇或繁殖,丹頂鶴、黑嘴鷗等珍稀物種在此筑巢。自2016年以來,盤錦市林濕部門還通過人工繁育技術,放飛野化丹頂鶴442只。盤錦濕地保護協會近年來在遼河口常設保護斑海豹監測站,今年春季,監測到斑海豹單日上岸峰值近400只,累計觀測到日上岸300只以上的天數超過10天,較去年同期顯著增加。這既說明遼河口斑海豹種群數量穩定增長,也說明這一海域的生態環境正在持續改善。
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間尋找平衡,盤錦市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通過劃定生態紅線、嚴格監管人類活動,遼河口濕地內非法開發行為被有效遏制。生態旅游的興起讓觀鳥點、科普教育基地成為新地標,游客在紅海灘廊道漫步,觀蘆葦隨風搖曳,看鷗鳥翔集于淺灘,感受紅灘綠葦與自然生靈共舞的壯美奇觀。盤錦市各職能部門執法者加強管理和巡邏,盤錦濕地保護協會的志愿者常年守護斑海豹棲息地,用行動詮釋“人海和諧”的真諦。如今,遼河口濕地不僅是中國北方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更成為向世界展示濱海濕地保護的“金名片”。
從“退養還濕”到國家公園創建,從技術攻關到公眾參與,遼河口濕地的保護實踐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這片綠葦紅灘不僅是候鳥的驛站、斑海豹的家園,更是人類與自然共生共榮的典范。未來,隨著生態修復工程的深化和全球生態合作的拓展,遼河口濕地將繼續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美篇章,為全球生態保護貢獻中國盤錦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