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這一政策的提出,體現了廣東影視產業發展思路的成熟與前瞻性。”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這樣告訴南都記者。同時,他還建議,要將政策利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業發展,廣東還能從以下方面下苦功:一是深度挖掘取景地文化內涵,不只是還原拍攝場景,而要將影視作品與取景地深厚的嶺南歷史、風土人情、非遺技藝等深度融合。二是在影視項目策劃和制作早期就同步考慮衍生品開發,從而將IP形象、道具、場景等設計元素融入產品中,以實現內容與產品的同步營銷和發布。三是鼓勵粵港澳三地影視機構共同開發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影視IP,以實現IP資源共享,進一步拓展更大的市場空間。
業界說|文旅、潮玩、科技…廣東影視+產業融合發展大有可為
5月22日,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正式啟幕。當天下午,在廣東省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包”新聞發布會上,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廣播電視局聯合發布《關于推動廣東影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簡稱“廣東影視政策15條”),圍繞打造環珠江口影視產業帶、建立影視創作選題庫、健全影視扶持激勵機制、完善影視產業體系等九個方面提出15項舉措。
“廣東影視政策15條”明確,支持影視IP在地文旅轉化和衍生品開發,增強長尾效應,并持續開展“影視+”相關活動。廣東要如何做好影視IP的轉化和后續開發落地,怎樣發力布局“影視+”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并打造影視消費新場景?下面,南都娛樂將以數據為切入點,結合多位業內人士與專家學者的觀點進行探討。
1
政策體現廣東影視產業發展思路的成熟與前瞻性
“廣東影視政策15條”發布后,受到各界的高度關注,其中關于影視IP的打造,以及影視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同樣引起廣泛熱議。
“我認為,這一政策的提出,體現了廣東影視產業發展思路的成熟與前瞻性。”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這樣告訴南都記者。同時,他還建議,要將政策利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業發展,廣東還能從以下方面下苦功:一是深度挖掘取景地文化內涵,不只是還原拍攝場景,而要將影視作品與取景地深厚的嶺南歷史、風土人情、非遺技藝等深度融合。二是在影視項目策劃和制作早期就同步考慮衍生品開發,從而將IP形象、道具、場景等設計元素融入產品中,以實現內容與產品的同步營銷和發布。三是鼓勵粵港澳三地影視機構共同開發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影視IP,以實現IP資源共享,進一步拓展更大的市場空間。
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廣東省電影家協會理事、暨南大學文化遺產創意產業研究院副院長葉志海表示,廣東此次重磅發布影視政策15條,其中對影視IP文旅轉化和衍生品開發的明確支持,充分彰顯了其對影視產業戰略價值的深度認知與系統性布局,標志著廣東對影視發展的重視程度已提升至新高度。這一政策突破不僅是對市場規律的精準把握,更體現了將影視產業作為文化強省建設核心引擎的決心。
“廣東作為經濟大省和影視產業大省,這樣力度的政策體現出政府對廣東影視繼續高質量發展的信心,這種信心也會傳遞給影視及相關行業,必將提振市場士氣,激發出更多活力!”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胡輝同樣為政策的出臺點贊。他在接受南都采訪時分析,這條措施釋放出的信號強化了政府政策導向和市場導向的接軌,廣東作為旅游大省,玩具和游戲產業發達,影視+的廣度和深度都潛力極大,未來大有可為。
深圳市大白影業有限公司是深耕廣東的影視公司,多部作品曾在廣州、佛山三水、東莞等地取景拍攝,其創始人、《殘香無痕》《異鄉來客》制片人白小白也高興地對南都記者表示,廣東“真金白銀”的扶持獎勵政策為影視行業注入了信心與活力,同行們都很興奮。
2
廣東影視+文旅發展潛力巨大
今年五一前,廣東發布了“跟著影視去旅行”十二條主題旅游線路。
去江門吃高啟強、安欣同款的豬腳面,到中山玩以《破冰行動》為原型的劇本殺,在南海影視城體驗《十月圍城》中的追逐快感……這十二條影視主題旅游線路串聯起影視拍攝地、取景地和故事發生地,讓游客既能深入感受影視作品背后的故事與電影文化內涵,又能領略當地的自然風光與人文風情,為游客提供了豐富多元的廣東出游新選擇。
影視+文旅是一對天生的默契搭檔。一方面,影視作品能拉動文旅消費,能為拍攝地、取景地帶來實實在在的客流;另一方面,廣東也有不少地方主動發力,提前部署,以優厚的政策、貼心的服務與便捷的區位,吸引影視公司與影視項目的落地、深耕、發展。
在今年3月的在第29屆香港國際影視展廣東優秀電影項目發布會上,中共廣州市增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廖平誠邀業界同仁共赴“影聚增城”之約,詳細推介了增城影視產業的七大優勢——發展潛力好、區位交通好、生活環境好、影視生態好、影視作品好、產業平臺好、服務保障好。
資料顯示,在增城,僑鄉、水鄉、古村落等多元場景構成“天然攝影棚”和“全域取景地”,《一閃一閃亮晶晶》《轉念花開》《計劃有變》《回農村干大事》等一眾佳作在此取景拍攝。目前,增城已建成1978電影小鎮、寶盛國際創新中心、廣州低碳總部園等多個各具特色的文化產業園區,集聚廣州貓眼、廣東聯瑞木馬、廣州千鹿影業等625家影視企業及工作室,2024年增城本土影視企業出品的電影票房更是超過了22億元。
下一步,廣東要如何發力影視+文旅?業內人士給出了自己的思考。
編劇、廣州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鷹表示,廣東應大力促進影視IP在地文旅轉化,將影視劇中的元素,如場景、故事、角色等,與當地的文化和旅游資源相結合,開發出具有影視特色的文旅產品和服務。例如將影視拍攝地打造成旅游景點,游客可以參觀劇中的場景,感受劇情氛圍。“當然,前提是要有非常有影響力的影視作品。我們也不能坐等有了好作品才搞文旅轉化和開發衍生品,而應該靠前介入影視項目,甚至是同期打造有潛力的項目。這方面,廣東已經有了一些成功案例,如黃埔軍校系列項目、赤坎鎮項目,《讓子彈飛》拍攝地項目等。此外,已有的IP可以再開發,比如可以重拍《三家巷》,可以拍《新雅馬哈魚檔》。”他這樣分析。
華南師范大學電影創作研究中心主任、粵產電影《坪石先生》導演甘小二同樣強調發展影視+文旅需要有好的作品作為前提。他表示,好的作品是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之后才能有好的文旅開發,以及其他后續衍生產品開發和產業聯動的可能性。
互聯網產業分析師張書樂也指出,爆款影視確實能帶來一時的流量,但影視要和文旅深度結合,就不能走馬觀花式的傳統游覽,而應該沉浸式讓游客玩起來,成為劇中人、戲中人,尤其是針對年輕人,既可以用“跟著團長打縣城”這樣的群體性參演,也可以有全城劇本殺、全景區劇本殺式的第一人稱視角,這樣才有可能將爆紅轉化為長紅,帶來實實在在可持續的效益。
要有好作品,也要有好的文旅資源。中山大學旅游學院教授梁增賢告訴南都記者,爆款影視、動漫等確實能為景區、取景地等帶來一時的流量,但這只屬于短期的營銷行為。景區、目的地本身能否保持引流之后的高峰增長,將取決于自身的核心系物的建設和體驗的一種提升。廣東的景區、文旅資源要高質量發展,最終還是要回到提升景區體驗,需要潛心苦練內功、提升體驗,否則,爆紅后也難以留住旅客。
白小白同樣希望政策出臺后,能吸引更多年輕人的眼球。她表示,廣東可以從“資金扶持+內容開發+人才培養”等維度進行開拓和創新,打造嶺南文化IP,促使IP周邊開發多樣化。同時,深化“影視+文旅”,場景活化,依托廣府、客家、潮汕等文化資源,保護騎樓、碉樓等特色建筑群,打造沉浸式體驗,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和參與。
3
微短劇+千行百業,廣東資源豐富
“跟著短劇去旅行”“短劇+千行百業”在廣東同樣大有可為。“微而精、短而美”的微短劇要如何打造好IP,如何與相關領域聯動發展?一起聽聽業界的意見。
宋清輝表示,短劇在廣東影視+發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方面,由于短劇制作周期短、成本低、試錯成本小,可以作為孵化新IP的試驗田。一些有潛力的短劇IP,未來可以開發成長篇劇集、電影、動畫,甚至進行文旅、潮玩等跨界聯動。另外一方面,短劇以其快節奏、強情節、碎片化的特點,非常適合在社交媒體上傳播,成為宣傳廣東文旅的有效工具。“跟著短劇去旅行”更可從多方面展示廣東優勢,突出廣東特色:第一,大力挖掘特色場景,例如丹霞地貌、海岸線風光、喀斯特地貌等這些獨特自然風光;第二,融入廣東特色文化。特別是在美食方面,應結合早茶、糖水、燒臘、海鮮等廣東特色美食,在短劇中展現吃貨探店、尋味之旅的故事情節;第三,可結合愛情題材短劇,選擇具有浪漫氛圍的景點,吸引情侶打卡,創作出諸如“我在廣東等你”等浪漫短劇。
胡輝也告訴南都記者,廣東完全可以打造千行百業+微短劇、文旅+微短劇、非遺+微短劇、美食+微短劇等非常多的融合樣態!廣東這方面的條件、資源充足,相信這次政策落地會進一步激發我省影視和相關行業融合發展的想象和創新空間。
張書樂則指出,短劇作為文化傳播的一種新形式,同樣可以成為廣東文化傳播的尖兵。只不過,需要圍繞劇情去植入,成為推動劇情的道具,就如黃飛鴻影視中醒獅就是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那般,讓人記憶深刻,且一招一式都有廣東風味。
4
影視+潮玩,深挖粵式獨特IP
中國潮玩產業進入快速增長期。從產業規模來看,2023年中國潮玩產業的市場總價值約為600億元,占全球潮玩市場的20%左右。從增長趨勢來看,中國潮玩產業的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63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345億元,復合年均增長率達33%。相關報告更預估,中國潮玩產業的市場規模在2026年將達到1101億元。
另一方面,中國作為傳統玩具制造大國,生產制造全球約七成的玩具。全球四分之一的動漫衍生品和近85%的中國潮玩更是“東莞制造”。
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5月中旬,國內玩具制造相關現存企業達6.76萬家,其中超四成位于廣東省,廣東省是我國最大的玩具生產和出口基地,2024年實現玩具出口額為148.11億美元。從今年注冊量角度來看,截至目前,今年已注冊3770家相關企業,其中58.97%新注冊企業來自廣東。
近年來,TOPTOY等潮玩品牌與《甄嬛傳》《慶余年》等爆款劇合作,《鄉村愛情》推出“土潮”版盲盒,《山河令》和Rua娃吧合作等周邊衍生品都大受歡迎……廣東如何發力影視+潮玩,如何進一步開拓影視產業相關的周邊衍生品呢?
葉志海建議,在衍生品開發領域,廣東可借鑒《熊出沒》系列的全產業鏈運營經驗,依托東莞“中國潮玩之都”的產業優勢,建立“影視 IP + 本土設計 + 智能制造”的衍生品開發體系。例如,針對粵產動畫《落凡塵》中融合牛郎織女傳說的東方美學元素,可聯合廣州美術學院設計團隊開發限量版潮玩手辦,并通過跨境電商平臺實現 “廣式國潮” 的全球輸出,還可以結合廣東各地的“乞巧”非遺文化,進一步開發文旅項目。
“谷子經濟,不一定只是二次元衍生,也可以是影視衍生。”張書樂這樣告訴南都記者。在影視、游戲中出現的服裝、飾品,未必只能是cosplay的專屬,一樣可以成為街頭服飾。尤其是在一些二次元氣息濃郁的街區,服裝主要銷售市場群,更可以成為年輕人“一年四季亂穿衣”的打卡點,讓 大家穿著“戲服”逛街,成為廣東的新街景,這也是一種潮玩,而且和被受眾收藏在家里、銷量不錯、二次傳播有限的潮玩相比,“這是能在街頭呈現的潮玩,一種差異于日式二次元玩法、專屬于廣東的潮玩體驗”。
宋清輝則強調,需要關注有潛力、有獨特故事和人設的中小體量的廣東影視動漫IP,它們可能更容易在潮玩領域做出特色。此外,設計理念也應大膽創新,例如可以將潮玩設計與廣東特有的醒獅、粵劇臉譜、廣式點心、騎樓、小蠻腰等文化符號結合,推出具有“廣東味”的潮玩。優質廣東影視IP推出更受歡迎潮玩產品的策略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策略則是應深入了解目標受眾的消費習慣、審美偏好和購買力,唯有如此才能夠根據不同IP受眾定制潮玩產品。同時還應與國內頂尖的潮玩設計師、工作室合作,以確保潮玩產品的設計感和制作工藝達到較高水準。
成立于2022年的廣東潮流文化IP品牌引力熊已和TOPTOY等推出聯名盲盒,并在深圳、廣州、蘇州、澳門等城市舉辦了多場落地活動,其創始人葉俊國告訴南都記者,在做好自己的作品,運營好引力熊這一IP的同時,如果未來能與廣東的影視公司,與廣東的影視作品合作,將是無比榮幸,也期待共同發力,一起講好廣東故事。
5
發力影視+,離不開科技賦能
發力影視+,打造影視新消費場景,同樣離不開科技賦能。
中山資深導演阿K曾在廣州、韶關等多個省內城市拍攝文旅宣傳片,目前他也借助AI和音樂,希望為故鄉的文旅發展出一份力。他對南都記者表示,最近在苦練AIGC動畫技術,希望利用這一成本更低、更能展示想象力的AI動畫,再結合自己的原創音樂,去為中山的知名景點、美食等文旅資源打CALL。“目前歌已經寫好了,關于中山特色美食的,下一步就要做好動畫,合成后就可以發布,能用自己擅長的技術和創意,提升沉浸體驗感,為家鄉的文旅出一份力。”阿K說道。
葉志海提議,可通過 AR 技術重現《白蛇傳?情》等作品的經典場景,同時引入廣式早茶、醒獅表演等體驗環節,讓游客在光影與味覺的交織中感受嶺南文化的多維魅力。
宋清輝也告訴南都記者,這些科技新領域可能成為廣東影視產業長尾效應發展的新引擎。首先是元宇宙影視,例如玩家可以在元宇宙中扮演影視角色,參與IP故事的創作和延續。還有是AI輔助創作與生成。簡言之,AI技術可以在劇本創作、角色設計、場景生成、后期制作,甚至營銷傳播等各個環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探索新的創意邊界。原標題:業界說|文旅、潮玩、科技…廣東影視+產業融合發展大有可為
統籌:賀蓓
數據采集分析、采寫:南都記者 陳澤然
制圖:何欣
數據來源: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2024-2030年中國潮流玩具行業市場發展監測及投資前景展望報告》《中國潮玩與動漫產業發展報告》、天眼查、《南方日報》等媒體公開報道
編輯:陳澤然
更多報道請看專題:廣東重磅發布文化產業六大“政策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