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頂流”文化盛會,再次吸引全球的目光。
5月22日-26日,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舉行。這幾天,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撲面而來全是“人從眾”,光看圖片就知道有多熱鬧了:
圖源:文博會
熱度空前的背后,是這一超級IP的不斷升級迭代。據統計,今年的文博會不僅盛況依舊,規格也超越往屆:
6280家單位線上線下參展,比上屆增加265家;
參展商覆蓋65個國家和地區,國際化占比達20%;
約110個國家和地區的共3.5萬余名海外專業觀眾線上線下參會;
5月26日,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也在深圳開幕,這是目前國內最高水準、最高規格、最高層次的文化論壇。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業內人士及相關從業者匯聚一堂,分享真知灼見,增進思想共識,為加快建設文化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
“中國文化雙子星”交相輝映、閃耀鵬城,展現出的不凡氣度,與時代呼應。這場已延續21年的文化盛會,何以在自我進化中經久不衰?
就在論壇開幕的同一天,深圳上新了城市形象宣傳片《埋頭苦干》,3分多鐘的視頻展現了篳路藍縷、創業維艱的歷程,致敬了每一位苦干實干的奮斗者。
這種埋頭苦干的“拓荒牛”精神,也在無形中給出了答案。勇立潮頭、與時俱進,在日益繁榮的文博會上,我們總能讀出中國文化產業的新風向。
過去一年,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中國IP”的分量。
去年8月,國產單機動作游戲《黑神話:悟空》上線,創下了發售3天銷量破千萬份的成績,也創下了中國買斷制游戲的歷史銷量第一、全球年度銷量第一;
觀眾在深圳文博會上拍攝黑神話悟空半身像(圖源:新華社)
今年春節期間,動畫電影《哪咤之魔童鬧海》上映后大放異彩,迄今已在全球收獲154億元票房,不僅創下了中國影史的票房第一,也是當前全球票房最多的動畫電影;
爆款頻出的背后,是中國的文化產業正處于厚積薄發的新階段,氣象日新,后勁十足。
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41510億元,比上年增長6%;
文化產業新業態成長迅猛。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59082億元,比上年增長9.8%。其中娛樂用智能無人飛行器制造、互聯網廣告服務、互聯網文化娛樂平臺、多媒體游戲動漫和數字出版軟件開發、互聯網搜索服務、其他文化藝術業等6個行業小類營業收入比上年實現兩位數增長;
為何文化產業和文化消費,在過去一年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這和兩個重要因素有關:
第一,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收入水平提升,我國居民消費逐步由基本生存型向發展享受型升級。特別是新生代的年輕消費者們,他們對于消費的沉浸式體驗感和個性定制化的需求在上升。
而文化作為精神生活的具象化,更能讓人們在消費中彰顯自我個性、獲得群體認同。
第二,以數字化為代表的科技躍升。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創新,文化產品的供給正在從線下發展轉為線上。而數字化消費的普及,也為文化傳承與傳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可能。
就像一名網友所說:“在以前,外國人記住中國文化靠的是京劇、刺繡、皮影戲;在以后,可能要靠中國的動漫、游戲和電影。”
而在本屆的深圳文博會上,隨處可見的就是文化與科技元素相融合的場景:
僅僅是文博會開幕首日,從“山西姥爺”和機器人PK書法,到“李白”和“杜甫”夢幻同框,再到機器狗“生猛”舞獅、機器人打詠春拳,處處都是“文化+科技”的名場面。
“山西姥爺”與機器人PK書法(圖源:深圳晚報)
而本次文博會還首次設立了人工智能展區,吸引了60余家人工智能領域“常青頂流”企業和“破圈新秀”企業參展,集中展示AI技術如何重塑文化產業的形態與邊界。從AI彈奏鋼琴,到人機棋藝對決,再到數字算法刺繡,令人眼界大開。
這也許會和很多人印象里的傳統文化有落差,但文化本身就是千人一面的。更何況,在這座中國最有年輕氣質、也最具未來感的城市里,“文化”二字,理應有著全新的含義。
這很深圳,也很中國。
事實上,來自全球各地的參展商匯聚深圳,不只是為了提供一場文化視聽的盛宴,更是“以文會友”,在磋商交易中實現資源的精準對接、互通有無,實現集聚效應。
延續了21年的深圳文博會,一次次令文化產業釋放出驚人的“裂變反應”:
深圳著名的油畫產業基地大芬村,它的崛起就和文博會有著密切的聯系。2004年11月18日,首屆文博會在原深圳高交會館正式開幕。那一天,在大芬油畫村分會場,1000名畫工身穿統一的白色T恤,進行油畫創作表演,廣受關注。
大芬美術產業協會名譽會長周峰回憶說:“文博會后,訂單像雪片一樣從國外源源不斷地飛向大芬?!?/strong>
在去年的文博會上,上海氦豚機器人董事長韓兆林憑借著一杯“比星巴克更好喝”的cofe+機器人咖啡亭出圈,接受采訪的視頻上線3天點擊量突破500萬。短短一年時間里,公司產品銷量翻了數倍,出口國家從個位數躍升到近50個,員工從幾十人擴大到上百人。
圖源:讀特新聞
事實上,作為“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文博會已經助力許多文化企業遇見“伯樂”。據統計,前二十屆文博會累計鏈接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超7萬個,累計成交額超過3萬億元。
不俗的變現能力背后,與深圳這座城市獨特的魅力有關。
作為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深圳擁有最具活力的市場體制,企業在這里可以快速對接各類要素資源,搶來國內外訂單。因此有人說:“文化一到深圳,就變成了產業,變成了活的文化?!?/strong>
在今年3月中央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到,因地制宜推進首發經濟,鼓勵國內外優質商品和服務品牌開設首店、舉辦首發首秀首展。文化產業高附加值、重體驗感的特性,與當下火熱的“首發經濟”概念天然契合。
而深圳萬億級消費城市,擁有龐大的青年人消費群體。最年輕的城市與最前衛的文化,最能擦出特別的火花。
而在這次深圳文博會上,也同樣亮相了一批極具新奇感和關注度的文化新品:
深圳云洲數字首發國內首個對話式大模型;
全國首個載人無人駕駛技術的低空無人駕駛飛行器EH216-S模型;
全球首發沉浸式互動體驗大空間項目《太空奧德賽》先行體驗版;
德國法蘭克福書展少兒圖書、建筑類獲獎書籍在中國首展;
觀眾在文博會廣東展臺觀看機器人彈古箏(圖源:新華社)
據統計,本屆文博會上新品“首發”“首秀”場次超120場,首發經濟的活力正在轉化為文博會的交易力,也為文化產品開拓出更多的消費場景。
透過文博會,我們看到了一座城、一個省所獨有的文化氣質。
一向以經濟發達著稱的鵬城,多年來卻對“文化”投以超乎尋常的重視。
2003年,深圳被確定為國家首批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地區,2004年,深圳市正式確立“文化立市”戰略。而作為文體體制改革的產物和“文化立市”戰略的重要支點,文博會應運而生。此后,深圳的文化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2009年,深圳組建了文化產權交易所;
2011年,參與設立了首支國家級文化產業投資基金;
2013年,深圳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
2023年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深圳)順利通過復核,國家版權交易中心、數字出版基地等相繼落戶深圳……
據統計,首屆文博會舉辦時,深圳文化產業增加值僅占GDP不到3%。此后直至2024年第二十屆文博會舉辦的20年間,深圳文化創意產業保持平均20%的增長速度,已成為我國文化輸出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口岸。
而整個廣東省,更是連續22年文化產業規模位居首位。2024年,廣東規模以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2.5萬億元,占全國比重達到17.67%,超過1/6。
也許廣東不是中國文化底蘊最深厚的省份,卻是當下最能將文化轉換為消費動能的地方。而只有能夠持續造血的文化,才能真正地傳承下去、走向全球。
為了方便企業出海,今年的文博會還專門增設了文化出海展區、世界與中國青年文創項目孵化展區等,并加大了與20多家國際頭部展覽機構、高端文化產業資源的合作力度,助推更多文化產品及服務“走出去”。
在文博會開幕的首日,廣東省還重磅發布了6大“政策包”、87條政策措施,覆蓋影視、演藝市場、動漫影視、網絡游戲、電子競技、網絡視聽等6個領域,用真金白銀為文化企業和人才提供全方位的鼓勵和保障。
21年來,文博會和深圳、廣東一直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關系:
“敢為人先”的精神氣質,不斷地為文博會增添新的創意和玩法;而文博會所帶來的文化頂流效應,最終開出了一朵朵瑰麗的“嶺南之花”。
“永不落幕”的文博會,還將為中國的文化產業帶來哪些新的可能?值得所有人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