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筱恬
那天,偶然刷到李誕直播間的片段,一位粉絲的來信讓他落了淚:
“我今年34歲了,我媽媽58歲,我們永遠是好朋友。”
這位粉絲跟李誕分享了自己和母親的相處日常:那天,她和母親在等公交,兩人都站在公交車專用道上,腳踩著馬路牙子,另一只腳懸空。
她突發奇想,對母親說到:“媽媽,我們上輩子是鳥吧?”
對此,母親幽默地來了句:“鳥都在天上飛呢,鳥不站在這。”
后來,公交車來了。她們上車后一路聊起了新聞八卦。
想到一直以來,自己跟母親總是無話不說,永遠不會冷場,這位網友忽然又說:
“媽媽,我還是覺得我們上輩子是鳥,不然為什么我們倆總是湊在一起嘰嘰喳喳的呢?”
沒想到,母親忽然像鳥一樣,頭一點一點地湊了過來:“對啊,我們就是鳥,我就喜歡跟你說話。”
兩人頓時笑作一團。
自己無厘頭的念想,居然被母親牢牢接住了、回應了,這讓這位網友無限感慨。她告訴李誕:
“這件事聽起來很無聊,別人可能也無法理解,但是我每次回想起來都覺得無比幸福。”
生活中這個微不足道的細節,就這樣成為她銘記一輩子的人生畫面。
讀著讀著,李誕的眼淚奪眶而出。而評論區里,很多網友也感動得哭了:
“淚目,真的很羨慕和媽媽關系親密的女孩子,骨子里都會透出一股被愛的溫暖。”
所謂母女一場,最好的關系莫過于此。
而作為父母,這或許也是我們此生的追求——無論孩子長多大,始終跟自己親密無間、有話可聊。
曾經貼心的孩子,忽然跟我們形同陌路
但,很多時候,現實偏偏事與愿違。
節目《超腦少年團》中,選手朱克儒的父親說,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他,那就是自己和兒子平日里的交流非常少。
他覺得這可能是由于自己工作忙,或者兒子壓力大的因素所致。可兩人哪怕在一起,最多聊上個5分鐘已經很難得了。
對此,朱同學淡淡地表示,自己沒時間和父親交流。
那面無表情的模樣,如同一堵無形的墻,將父親的關切生硬地反彈了回去,也讓屏幕前的觀眾看得不是滋味。
其實,朱爸爸的經歷并非個例。
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學研究所2023年的一項數據顯示,“在14-18歲的青少年群體中,68.7%的孩子每天與父母進行有效交流的時間不足15分鐘。”
不久前,身邊的一位朋友就說起一件讓她心塞的事。
她女兒自從上了初中,就跟大人話越來越少,每次想和她說幾句,總是用“嗯”、“哦”、“還好”來打發,問多了還會不耐煩地甩臉色。
眼看著曾經和自己無話不說的孩子,忽然變得如此沉默寡言,朋友有點接受不了。于是那天,她在微信上給女兒發了一大段話,意思是孩子現在這個樣子讓大人很心寒,希望對方能夠改變自己的態度。
沒想到,女兒秒回了她一個“sb”,并立刻拉黑了她。
看著冷漠的女兒,朋友心如刀絞。她顫聲問我們:
“為什么小孩長大了,會跟父母變成仇人一樣?”
很多人把原因歸咎于青春期。
的確。孩子到了青春期,內心開始覺醒。
對獨立的訴求,讓他們急于擺脫大人的管教;而荷爾蒙的分泌以及未成熟的大腦,又讓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就這樣,父母任何一句不合時宜的話,都可能變成他們不爽的導火索,讓他們對大人心生隔閡。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此前的一項調查表明:超過74.9%的家長,因為不知道如何與青春期孩子溝通而感到焦頭爛額。
面對一落千丈的親子關系,不知所以然的父母們心力交瘁,卻又束手無策。
那個拒絕溝通的孩子,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但其實,青春期叛逆不過是催化劑。
那些平日積壓已久的委屈與不滿,才是孩子在青春期徹底爆發的根源。
知乎上有個熱帖:“孩子高一,家長說一句話就煩,現在的孩子是怎么了?該怎么辦?”
這個帖子吸引了一千五百多萬人圍觀。其中有一條高贊回答讓無數人破防:
“你以為只是一句話讓他煩了?實際上在這之前你說了無數句。你所謂的一句,不過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有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小時候她沒有零花錢。為了買一冊自己喜歡的漂亮本子,她每天都會把早餐找零的幾毛錢存下來。
就這樣,她存了好久,終于攢夠了錢,買到了心心念念的本子。她興致勃勃地跑去給母親展示:
“媽,你看我的新本子好看嗎?”
結果等來的不是欣賞,而是母親劈頭蓋臉地責罵——
第一句話是:“你哪來的錢?”
第二句話是:“你錢多沒地方花是不是?”
這位網友說,這樣的情況多幾次以后,她再也沒有興趣和母親分享任何事情。
還有一位網友說,從小到大,她只要有任何失誤,父母都會找個原因怪她。
比如,她感冒鼻塞了,他們會說“叫你沒好好穿衣服”;她便秘了,會說“誰讓你貪吃零食”。
生理期痛經嚴重時,他們指責她不該吃涼的;甚至加班眼睛出了問題,也會責備她:“都是你天天玩手機玩的。”
到后來,這位網友有任何問題都選擇獨自默默扛著,再也不敢和父母傾訴。
事實上,很多時候孩子并不是無緣無故就對父母冷漠的,而是我們把每一句話都變成了聊天的“死胡同”,親手將孩子越推越遠。
想到心理學上的一個詞——失望性情感隔離。指的是明明很親近的人,比如父母、伴侶等,卻跟對方在心理上充滿距離感,不愿意和他們分享內心,也不會把對方當成情感的依靠。
而導致這一切的根源,是個體在一段關系中長期情感被忽略、否認和漠視引起的。
換句話說,當孩子累積了太多失望和傷害后,他們便會萌生這樣的想法——父母永遠不能理解自己,永遠跟自己不同頻。
于是,親子關系就這樣漸行漸遠。到最后,孩子變成了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
和諧的親子關系,是聊出來的
教育博主老白曾分享過一個讀者故事。
這位媽媽的女兒今年十一歲,性格內向,成績中等,遇到事情總喜歡悶在心里。
為了走進女兒的內心,幫孩子緩解成長壓力,這位媽媽決定每天和女兒聊“睡前廢話”。
她開始雷打不動的在臨睡前去女兒房間聊上十分鐘,內容五花八門,想到什么就聊什么,只是絕口不提學習。
漸漸的,這個習慣成為女兒放松和療愈的方式,而蛻變也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半年后,女兒變化驚人,變得陽光自信又上進。
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閱讀或全腦課程,而是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互動方式。”
親子之間每天聊天的頻率越高,孩子大腦皮層就越活躍,在語言、語法、理解力等方面表現就越好。
可見,優秀的孩子,都是聊出來的。
而聊天,真可謂是增進親子感情成本最低但最有效的方式。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親子溝通,都是高質量的深度交流。
正如《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中所提到的:
“父母最錯誤的溝通方式之一,是不懂共情,忽略感受。”
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河合隼雄曾說過一個案例。
有一個男孩出現厭學情緒,有天隨口說了一句:“要不然還是找醫生談談吧?可預約還得打電話,真麻煩。”
母親聽到后,隨即替男孩安排妥當,并告訴他:“媽媽已經幫你預約好了。”
沒想到,男孩忽然怒不可遏,說這是自己的決定,怪母親多管閑事。
好不容易約上的咨詢,就這樣泡了湯。
之后,又遇到了類似情況,這個男孩要求母親做一件事。
想到上次的教訓,母親這一次決定放手讓兒子自己處理。結果男孩再一次生氣了,控訴到:“我的媽媽對孩子一點關愛之情都沒有,連小事都不肯為我做!”
無論管也好,不管也好,孩子都不高興。那究竟怎么樣才好?對此,這位媽媽苦惱地向河合隼雄請教。
河合隼雄一針見血地指出:“其實孩子關心的并不是母親怎么做,而是想要確定母親和自己在一起,母親就在自己身邊。可母親的心卻完全被技術層面的問題占據,孩子感覺不到母親的存在。”
可見,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以他們的感受為重,才是親子間建立緊密聯結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