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小區滑梯旁,幾個奶奶圍著剛滿月的小寶念叨:“這娃頭頂倆旋兒,以后肯定犟得像頭牛!”
旁邊抱著孫女的張阿姨接話:“我孫女一個旋兒,月嫂說這種孩子長大貼心,上學都不用操心。”
這話聽得新手媽媽李姐直皺眉 —— 她兒子頭頂三個旋兒,按老家說法 “三旋打架不要命”,難道以后要當 “混世魔王”?
其實這些年關于發旋的傳言從沒斷過:
幼兒園老師說 “雙旋孩子主意正”,老家親戚看見孩子就摸頭 “單旋溫順雙旋精”,甚至有人把發旋方向和左撇子掛鉤。
這些流傳了千百年的說法,到底是老祖宗的育兒智慧,還是隨口編的順口溜?
發旋怎么來的?胎兒在媽媽肚子里就 “燙了頭”
記得第一次給女兒剪胎發時,月嫂指著頭頂那個順時針的旋兒說:“這是孩子在肚子里自己轉出來的。”
當時覺得神奇,后來查資料才知道,發旋的形成比 “胎兒轉圈” 復雜多了。
醫學上管發旋叫 “毛渦”,差不多在胎兒 4 個月大時就開始 “設計造型” 了。
這時候寶寶頭皮下的毛囊就像一群小士兵,原本該齊刷刷朝一個方向站,可偏偏有那么些 “叛逆分子” 非要歪著站 ——
有的是因為基因指揮錯了方向,有的是被子宮壁擠得 “站歪了隊”。
就像你揉面團時,手勁兒不均勻就會揉出螺旋紋,胎兒腦袋頂在子宮壁某個位置久了,局部毛囊就會順著壓力方向打旋兒。
美國有個研究跟蹤了 200 對雙胞胎,發現同卵雙胞胎發旋位置相似度高達 80%,而異卵雙胞胎只有 30%。
這說明發旋就跟指紋似的,大半是爹媽給的 “出廠設置”。
更有意思的是,單胞胎里雙發旋的比例大概 15%,但雙胞胎里能達到 30%,就像擠在地鐵車廂里的人,難免頭發被擠得亂翹 ——
子宮里空間不夠時,胎兒腦袋來回蹭墻壁,就容易長出多個旋兒。
我表姐家龍鳳胎就是典型:
男孩頭頂倆旋兒,出生時 B 超圖顯示他總拿后腦勺頂著子宮左壁;女孩一個旋兒,胎位一直很 “規矩”。
現在倆孩子都上小學了,男孩確實愛跟人較真,但女孩也不是軟柿子,辯論賽上能把對手懟得說不出話,可見發旋數量和性格真沒直接關系。
“一旋善二旋精”?這些傳言到底坑了多少孩子
老家鄰居王嬸到現在還后悔:“都怪我當初信了‘雙旋孩子鬼主意多’,從小就防著我兒子耍心眼,結果他現在跟我生分了。”
她兒子小時候頭頂倆旋兒,奶奶總在親戚面前說 “這孩子精得像猴”,上學后老師反映孩子上課愛接話;
王嬸就認定 “雙旋果然心眼多”,每次訓話都拿發旋說事兒,后來孩子干脆不愿意跟她說話了。
這種用發旋給孩子貼標簽的事兒,在咱們身邊太常見了。
南方有些地方說 “雙旋男孩坐金鑾”,覺得將來能當大官;
卻又說 “雙旋女孩克爹娘”,完全矛盾的說法,本質都是拿有限的觀察當真理。
就像老家村口李大爺,他家三個兒子都是單旋兒,個個老實巴交;
他就認定 “單旋兒才靠譜”,結果鄰居家雙旋兒的閨女考上了清華,他又說 “這孩子是特例”。
其實日本有個大學做過實驗,找了 500 個孩子測發旋數量和運動能力,發現雙旋兒在跳繩、拍球這些項目上得分高 12%。
但專家解釋說,這不是發旋厲害,而是因為雙旋兒在胚胎期神經發育時,左右腦協調可能更早啟動 ——
就像蓋房子時,有的工地先扎鋼筋,有的先砌墻,進度不同而已,跟房子質量沒啥關系。
最逗的是 “發旋方向決定左撇子” 的說法,我同事小張是逆時針發旋,全家人都等著看他用左手吃飯,結果這哥們兒用右手寫作業能把筆桿捏斷。
后來查文獻才知道,2021 年有篇研究算得清清楚楚:
發旋方向和左撇子的關系,就跟你穿紅襪子能不能中彩票一樣,概率只有 0.3%,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別讓頭型和發型成了 “麻煩”
前幾天帶女兒剪頭發,理發師對著她后腦勺的旋兒直發愁:“這發流太亂了,剪短了容易炸毛。”
回家翻育兒書才發現,多發旋的孩子確實需要特別護理,不過不是擔心性格,而是頭型和發型。
兒科醫生說,多發旋的寶寶更容易睡偏頭,因為頭發走向亂,腦袋往哪邊偏都不順溜;
家長要是總讓孩子固定一個睡姿,就像在模具里壓土豆,時間長了頭型就歪了。
我表姐家兒子小時候總愛朝左睡,結果后腦勺左邊凹進去一塊,后來醫生讓每天換三次睡姿,還買了矯正枕頭,才慢慢睡圓了。
發型方面就更有意思了。我閨蜜兒子三個旋兒,每次剪頭發都像打游擊戰:
頭頂的頭發往左旋,右邊的往右旋,后腦勺還有個往下旋的,理發師得跟著發旋方向分區域剪,稍不注意就剪出 “梯田” 效果。
現在孩子上初中了,特意留了長頭發蓋住旋兒,說 “省得同學笑我頭發會轉圈”。
其實護理多發旋孩子有個小竅門:洗頭后用梳子順著發旋方向梳,就像捋順打結的毛線;
睡覺的時候定期幫孩子轉頭,左、右、平躺輪著來。
至于性格嘛,我見過單旋兒的孩子能把爸媽氣得跳腳,也見過三旋兒的娃懂事得讓人心疼 ——
孩子長成什么樣,關鍵看爸媽怎么教,跟頭頂那幾個旋兒真沒多大關系。
現在每次看到小區里有人對著孩子發旋兒念叨 “以后肯定怎么怎么樣”,我都會笑著插句話:
“這旋兒長得真有藝術感,跟指紋一樣獨一無二呢!”
發旋其實是生命給我們的第一個 “簽名”,每個旋兒背后都是一個正在長大的小生命;
與其琢磨它能不能預言性格,不如多花點心思陪孩子玩會兒積木、讀本繪本 ;
畢竟決定孩子未來的,從來不是頭頂的發旋,而是父母眼里的光和手里的愛。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向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干貨。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