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高71米,不僅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石刻坐佛,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石刻佛像。像古希臘的太陽神巨像,曾是世界奇跡之一,但這座巨像通高僅33米,不及樂山大佛的一半。這樣一座歷史悠久的大佛,如今已被列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樂山大佛始建于唐朝開元元年(公元713年),竣工于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后歷時約90年,大致可分為三期工程。最早提出建造計劃的是海通和尚,其法名為明,俗家籍貫為今貴州遵義。海通和尚12歲出家,24歲開始云游四方,最終在凌云山搭建草廬定居。凌云山地處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交匯處,水流湍急,水患頻發。據《重修凌云寺記》記載:“唐開元初,有僧海通者,見驚濤怒浪,覆舟者眾,乃發宏愿,鑿石為佛,以鎮水患,其心慈悲,可昭日月。” 由此可見,海通和尚因不忍百姓溺亡于江水,決心開鑿巨大佛像鎮壓水勢。
然而,建造如此龐大的工程,僅憑海通和尚一己之力難以完成。當時的他并無雄厚財力,只能一邊四處化緣籌款,一邊組織工匠施工,就如同現代建造樓房一般艱難。終其一生,海通和尚都未能親眼見證大佛完工。所幸在他圓寂后,又有幾位有影響力且熱心此事的人接力,繼續推進工程,歷經近90年,才讓這座佛像免于爛尾。
那樂山大佛究竟是哪尊佛呢?答案是明確的。《大象碑記》記載“猶世從未來,應做彌勒象”,《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記》也提到 “鑿山為彌勒大象” 。1989年,在大佛附近懸崖上發現的巨型摩崖碑《嘉州凌云寺大彌勒石像記》,更是確鑿證明樂山大佛為彌勒佛造像,而非如來佛或阿彌陀佛。
看到這里,很多人會感到疑惑,印象中的彌勒佛不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挺著大肚子、滿臉笑容的形象嗎?其實,我們熟知的大肚彌勒形象是中國化的產物,從宋代開始流行。其原型是五代后梁時期的寧波僧人契此,他整日挺著大肚子,樂觀豁達,深受當地人敬重。契此和尚圓寂時留下偈語:“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人們由此認為他是彌勒佛的化身之一,此后彌勒佛造像大多采用這一形象。而樂山大佛雕刻于唐中期,當時尚未出現大肚彌勒形象。
在佛教經典中,對佛像有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的規范描述,比如 “平滿足底相” 指足底平整無凹陷,“垂手過膝相” 指雙手自然下垂時超過膝蓋。《三國演義》中描述劉備 “大耳垂肩,雙手過膝”,便是借鑒了佛像的特征;還有 “頂成肉髻相”,即佛像頭頂呈肉疙瘩狀。不過,由于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要求繁多,很難在一尊佛像上全部體現,通常只能展現其中部分比較容易實現的特征,這也是傳統佛像看起來較為相似的原因。
那為何偏偏選擇雕刻如此巨大的彌勒佛像,而非其他佛像呢?這與佛教“縱橫三世佛” 的說法有關。“橫三世佛”對應不同空間世界,娑婆世界由釋迦牟尼佛掌管,琉璃光世界由藥師佛掌管,極樂世界由阿彌陀佛掌管,這也是人們常念 “阿彌陀佛” 的緣由;“縱三世佛” 對應不同時間維度,過去佛為燃燈佛,現在佛為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則是彌勒佛。
嚴格來說,當下的彌勒佛尚未成佛,仍是菩薩果位,需歷經56億7000萬年后才會成佛,因此部分彌勒造像呈現菩薩裝束。因為彌勒佛作為未來佛,象征著希望,所以許多彌勒造像體量宏大,甚至超過現在佛釋迦牟尼的造像。以著名的巴米揚大佛為例,東大佛高37 米,為釋迦牟尼佛像;西大佛高53米,為彌勒佛像。樂山大佛是世界上最高的彌勒佛坐像,而巴米揚西大佛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彌勒佛立像,只可惜如今巴米揚西大佛已不復存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