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有價,佛緣無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財富與信仰從來不是對立的兩極,而是相輔相成的精神追求。2025年南京春拍即將呈現一件稀世珍寶——明代黃花梨木雕布袋佛像,不僅以其材質珍稀、工藝精湛引人矚目,更因其承載的佛教文化與文人雅趣,成為一場“物質與精神雙重盛宴”的象征。這場拍賣,既是收藏界的盛事,亦是一次關于“緣法”的現代詮釋。
黃花梨木雕布袋佛
一、稀世之材:黃花梨木中的“木中黃金”
黃花梨木自古被譽為“木中君子”,其紋理如行云流水,色澤溫潤如玉,明代文人李漁在《閑情偶寄》中稱其“不喧不寂,恰得中庸”。此次拍賣的布袋佛像,取材于海南黃花梨老料,歷經數年歲月沉淀,木質已呈琥珀光澤。據故宮博物院木材鑒定專家王世襄考證,宮廷造辦處僅存世的黃花梨佛教造像不足十件,此尊佛像的存世,堪稱“滄海遺珠”。
例證:
2017年北京保利秋拍中,一件明代黃花梨筆筒以3680萬元成交,刷新木質文房紀錄。而佛像因其宗教與藝術的雙重價值,市場潛力更不可估量。
二、匠心之韻:布袋和尚的“笑納天下”
此尊佛像以布袋和尚為原型,袒腹含笑,衣褶流暢如風吹漣漪。雕刻者巧妙利用黃花梨的自然形況,在布袋處形成“百納”紋理,暗合“包容萬物”的禪意。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學誠法師曾言:“布袋和尚的‘放下’與‘舍得’,正是當代人最需修習的智慧。”
文化溯源:
宋代《景德傳燈錄》記載,布袋和尚常以“行也布袋,坐也布袋”點化世人。此像的雕刻技法承襲明代“嘉定派”刀工,與上海博物館藏《竹根雕布袋僧》一脈相承,堪稱“刀刀見禪心”。
本次2025南京7月春拍佳品
精致背面圖
三、財富與信仰:一場“緣法”的現代對話
在物質豐裕的今天,頂級收藏已超越單純的資產配置,轉向精神價值的追尋。2021年香港蘇富比拍賣中,一尊宋代木雕觀音以4.8億港元成交,買家匿名捐贈寺院,成就“藏寶于寺”的美談。此次南京春拍主辦方亦表示:“期待有緣人能以恭敬心迎請,讓藝術與信仰生生不息。”
數據佐證:
《2024中國高凈值人群收藏報告》顯示,78%的藏家將“文化傳承”視為首要動機,而非投資回報。
結語:以珍品載道,見眾生緣起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這尊黃花梨布袋佛像,既是美學的巔峰之作,亦是跨越時空的禪意載體。南京春拍或將成為一座橋梁,讓有緣人在競逐中體味“得之我幸”的豁達,更在財富與信仰的交融里,照見中華文明的深邃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