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洛杉磯陽光明媚。
一個白發老人在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站上了小舞臺,開口一唱,嗓音還是那么亮。
觀眾席上,一位老華僑激動地站起來喊:“這就是‘嚴偉才’!”
沒錯,這個老人就是當年在《奇襲白虎團》里高喊“打敗美帝野心狼”的京劇男主宋玉慶。
如今他已經83歲了,人在美國,身邊是老伴和女兒,一家人過著再普通不過的日子。
可誰能想到,這個曾經風靡全國的樣板戲明星,晚年卻選擇在“美帝”安家?
一切,還得從頭說起。
出身寒門,命苦孩子早當家
宋玉慶,1942年出生在山東青島。家里是戲曲世家,父親拉胡琴,母親唱老旦,一家人靠著茶館里的一口氣唱戲糊口。
那時候家里窮得叮當響,飯都吃不飽。
小宋玉慶3歲就學會跟著母親哼戲,4歲上街賣藝,一嗓子吼出來,路人都說這孩子嗓子有戲。
6歲那年,家里實在揭不開鍋,父親狠心把他送進了“麟祥社”學戲。
可這不是啥光鮮的事,那時候的小戲班就是吃苦受罪的地兒。
天不亮就起來劈叉、倒立、吊嗓子,冬天地上結霜,他穿著破布褲子練功,手上全是血泡,腿上青一塊紫一塊。
哭也沒用,喊也沒用,只能咬牙堅持。但他心里有股勁,想出人頭地,得熬得住。
1949年,8歲的宋玉慶被膠東軍區文工團招入,成了最小的“文藝戰士”。
穿上軍裝,唱戲給解放軍戰士看,從那一刻起,他不再是戲班里的苦孩子,而是國家的“娃娃兵”。
1953年,他人生第一次“被看見”。
京劇泰斗馬連良來青島演出,點名要找一個小孩演《清風亭》里的小狀元。
他一眼看中宋玉慶,演出完了還親手寫下一句:“文藝界之大器”。
那天,宋玉慶偷偷把那張題詞夾進被褥里,藏了好多年。
一夜成名,臺上熱血沸騰
1958年,宋玉慶被保送到北京戲曲學校深造,和他一同學習的,是一大幫未來的京劇名角。
他比別人更拼,別人練三十分鐘,他練一小時,別人唱一段,他背十段。
畢業后,他回到山東省京劇團,剛開始演些配角,可沒過幾年,就等來了命運的大戲。
1964年,文化部籌拍現代京劇《奇襲白虎團》,選角非常嚴格。
這個戲要講的是抗美援朝的故事,主角“嚴偉才”是全劇的靈魂人物,誰演都像,又誰都不夠像。
試戲的時候,他一開口,全場安靜了。他的嗓音、動作、神態,像極了戰場上的硬骨頭。定了,就他了!
他沒掉以輕心。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他查資料,訪英雄,練動作,鉆唱腔。
有一場地雷戲,他光是學“匍匐排雷”就練了半個月,褲子都磨穿三條。
演出那天他發高燒,渾身打顫,打了一針硬是上了臺。
一唱“打敗美帝野心狼”,觀眾全場起立鼓掌,像被電擊了一樣。
毛主席親自看完演出,說了四個字:“聲情并茂”。就這一句話,足夠他在京劇圈封神。
22歲的宋玉慶,成了全國偶像。
1972年,《奇襲白虎團》拍成彩色電影,全國火遍大街小巷,他的劇照貼滿學生書包和作業本。
那個年代的小孩,誰能背不出“打敗美帝野心狼”那段唱詞?
情深似海,愛在風雨中
演藝事業正紅的時候,他卻經歷了人生最黑的時刻。
“運動”來了,他從頂流男主一下子被打成“黑苗子”。劇團不敢用他,觀眾不敢提他,他被下放工地掃地、搬磚,連腰都累出傷。
妻子王晶玉,那時候還沒結婚,是天津京劇團的當家花旦。
她卻不顧世俗眼光,一邊悄悄織毛衣給他,一邊鼓起勇氣說:“你是個好人,我認定你。”
兩人悄悄結婚,婚禮沒有酒席沒有賓客,卻比很多人走得更久。
女兒出生那年,他正在拍電影,連醫院都沒陪上。他趕回天津的時候,女兒已經會走路了。
王晶玉沒埋怨,只說了一句:“你能回來就好。”
風雨過后,兩人同甘共苦幾十年,感情反而越過越深。
舞臺再現,熱度漸退
到了八十年代,他被“平反”了,重新回到山東京劇團。
全國跑著演《將相和》《野豬林》《打金磚》等經典老戲,觀眾還是一如既往地愛他。
但戲劇市場變了,樣板戲降溫,傳統戲觀眾流失。
加上多年的老傷發作,1986年他在一次排練中突然倒地,從此落下病根。1993年,他提前離休,正式和舞臺告別。
有人問他遺憾嗎?他只說一句:“不唱戲,心還是裝著戲。”
移居美國,再唱“那一段”
1998年,他和老伴做了個決定:移民美國,跟隨已經定居洛杉磯的女兒。
剛到美國,熟人都說他變了,“你不是喊過‘打敗美帝’嗎?怎么倒戈啦?”
可真相沒那么戲劇化。他只是想陪女兒,換個環境,重新開始。
可戲沒離身。
在美國,他照樣早上吊嗓子,下午教華人小孩學唱戲。有華人社區活動,就請他上臺唱《奇襲白虎團》。觀眾最喜歡那段“打敗美帝野心狼”。
有次他實在不好意思,說:“在美國地盤唱這個不太合適吧。”
觀眾倒不以為意,還喊他“快唱!就想聽你這一嗓子!”
他一笑,上了臺,一開口,全場沸騰。有美國觀眾問這句啥意思,旁邊的華人調侃翻譯:“就是打敗你們!”結果美國人也跟著樂。
他明白了,戲不分國界。有些東西,唱的是情,是魂,是根。
余生安穩,熱愛不滅
如今,83歲的宋玉慶,住在洛杉磯一棟不大的二層樓里,種花養鳥,偶爾去公園練嗓子。老伴腿腳不好,他就推著輪椅,一路小心照顧。
女兒事業有成,孫子已經上大學,一家人其樂融融。
偶爾他會回國探親,也會應邀給年輕人講課,講那段雪地里唱戲的歲月。每次講到“排雷那場戲”,他眼神都還泛光。
他說自己不是多偉大的演員,只是沒放下那把“刀槍”。
他說自己不是愛名愛利的人,只是這輩子認了這一行。
他說,戲,是他的根,不管人在什么地方,都帶著走。
這一生,他從巷子口唱到大劇院,從前線唱到銀幕,再唱到大洋彼岸。
起高樓,也曾塌過;喝彩聲,也被罵過。但他一嗓子不改,一步不退。
宋玉慶,是那個時代的印記。也是中國京劇,響在世界的一記重錘。
戲還在,他還在。舞臺變了,角色變了,可唱戲的人心沒變。
這,就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