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長城魏建軍說汽車產業已出現類似“恒大”的潛在風險,只不過沒爆而已。
話音剛落,比亞迪就宣布新一輪價格調整,旗下王朝網、海洋網共計 22 款智駕版車型限時促銷,最高補貼 5.3 萬元。其中,秦 PLUS DM-i 智駕版限時一口價 6.38 萬元起,海豹(參數丨圖片) 06 DM-i 限時一口價 7.68 萬元起,海鷗智駕版限時一口價 5.58 萬元起。
作為中國頭部和世界新能源的頭部企業,擁有新能源定價權的比亞迪再次祭出價格戰大棒,欲再一次攪動動蕩不定的汽車行業。
這一輪降價,確實得到了行業的積極回應,首先是嗅覺靈敏的資本市場,價格戰直接把股價給干崩了,悲觀情緒蔓延開來。
5月26日,A股、港股汽車板塊集體大跌,其中比亞迪A股一度跌超6%。賽力斯、長城汽車、長安汽車、北汽藍谷、上汽集團、廣汽集團等均跌超2%。而在港股市場,情況更加慘淡,無論是傳統汽車廠商,還是造車新勢力無一幸免零跑、比亞迪、吉利跌幅超過8%。
很快,降價潮的跟進就在汽車圈蔓延開來。5月26日下午,吉利銀河也宣布加入價格戰,覆蓋多款熱門車型,補貼幅度從5000元至1.8萬元不等,特別是吉利銀河的爆款車型星愿,將原本接近7萬元左右的車型,限時起步價直接拉到了5.98萬起,還有像L6、星艦7、E5 等,直接也給出了6.98萬、7.98萬、8.98萬元的價格,基本上貼著比亞迪開打。
如果說零星的價格戰,并不會對行業帶去太大的影響,頂多算是動態調整。但是隨著比亞迪和吉利這樣的老大和老二之間相互拼殺,那勢必引起行業的劇震,將全行業的價格戰逐步引向深水區。截至目前,零跑、智己、上汽通用等也紛紛宣布加入,后續應該還會有奇瑞、長安等更多企業被迫加入這場鏖戰。
01
庫存爆表,必須放血
關于一口價,原本是合資車企在中國市場去水,回歸到最真實的終端成交價的一個代名詞。沒想到一旦這個詞的使用擴散開來,特別是當頭部車企紛紛投入到一口價的陣列,就意味著中國汽車即將進入另一個拼殺階段。
這一次的價格戰是由比亞迪開啟,很快新勢力零跑也跟進了。
5月25日,零跑汽車發布端午節海報稱,零跑新推一口價政策,零跑C16增程200智享版一口價11.18萬元;零跑C11增程200智享版一口價10.38萬元。
兩款增程版車型均為各自車系的入門車型,如果再疊加置換或者報廢國補政策,最高可享受2萬元補貼,零跑C01僅需9.48萬,C16僅需9.18萬元即可買到、跑C11入手僅需8.38萬元。要知道零跑的車型尺寸一直都偏大,這意味著不到10萬元,就能買車長超過5米的C級車,這簡直白菜價了。
之后是文章開頭提到的吉利,站在累計銷量破百萬,今年沖擊百萬年銷量的關鍵節點上,吉利也不得不被動入局,堅守住預計的份額和市場空間。特別是在10萬元以下的市場,消費者對價格特別敏感,更多沒有品牌偏好的消費者可能在3000塊錢的價差面前,就可能轉向去購買隔壁家的車型。
實際上,從年后開始,價格戰就已經拉開帷幕,特別是比亞迪已經進行了多次降價。據統計,自3月開始比亞迪至今已經第三次推出促銷。今年3月底,比亞迪海洋網、王朝網部分非智駕版本的入門車型推出限時“一口價”,秦L DM-i非智駕版起售價降低1萬元至8.98萬元,宋L DM-i非智駕版起售價降低1.6萬元至11.98萬元。
其次是在5月1日開始,比亞迪增加了對部分智駕版車型的置換補貼標準。比如,漢EV智駕版、漢DM-i智駕版、唐DM-i智駕版綜合補貼3.5萬元起,其中廠家置換補貼1.5萬元,國家補貼2萬元。而這一次促銷的力度和涉及車型均遠超前兩次。
關于降價背后的邏輯,一定是與企業自身的發展壓力有關。拿比亞迪來說,王朝和海洋是比亞迪的核心銷量所在,但從今年來看多款銷量支柱型產品遭到對手的挑戰,份額下滑。
要知道之前比亞迪最高單月銷量達到過50萬輛,但是今年前4個月,比亞迪月均銷量僅30多萬輛,且國內銷量還不到30萬輛/月,雖然還站在冠軍寶座,但離既定目標比較遠,且多款之前領跑的車型被后來者如吉利銀河更具競爭力的車型趕超,被動之下不得不降。
另一方面則是供需平衡的問題,終端經銷商的庫存爆表了,一周前乘聯會發布的消息稱,乘用車庫存突破350萬臺大關,創下歷年同期最高紀錄。其中新能源庫存已經達到了近幾年的歷史峰值,為85萬輛,總體壓力持續加大。
這些庫存數字意味著什么?看看同期就知道了。2024年沒有任何一個月達到這個數值,2024年最高庫存僅僅344萬,哪怕是在同期的2023年的4月末,庫存也只是325萬,而在2022年4月末,庫存為288萬。
根據乘聯會統計的歷年的庫存情況,4月份的庫存一定是要降下來的,因為6-8月是汽車銷售的傳統淡季,庫存太高經銷商會繃不住的。如果考慮今年1~4月整個汽車市場增長了7.9%,這個意味著在補貼之下,汽車增換購的消費潛能已經被釋放得差不多了,后續增長會繼續承壓。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則在于,更加安全的電池新國標和新能源補貼政策即將退坡,如果不及時去庫存,那些舊一點的產品對廠家和經銷商都將是燙手山芋。所以可以看到為什么這一次多家車企宣布的是限時促銷,少則一周,多則一個月,核心原因還是幫助終端和經銷商甩貨。
02
降價是把雙刃劍
庫存積壓背后一方面折射出車企產能開足馬力的雄心,新能源車生產線更是像下餃子般晝夜不停。但另一方面,部分車企為了沖銷量,把生產線當成了印鈔機,卻忘了市場胃口終究有限。就像飯店瘋狂備菜,可食客數量卻捉摸不定,最后難免要倒掉隔夜菜。
在經銷端,迫于庫存和銷售壓力,他們當然非常歡迎這次官方的造勢,因為官方的宣傳能夠刺激觀望客戶做出決定,加速銷售成單,緩解高額的庫存壓力。有部分頭部品牌經銷商表示,目前的庫存系數已經逼近3。
當然也有樂觀者認為,這場價格戰的持續時間不會太久,對整個體系來說僅算動態調整。但按照這種節奏,比亞迪也好,吉利也罷,包括新勢力,價格戰之下,勢必將打亂原本的價格體系秩序,且很容易在社交媒體端、消費者端形成一種印象,現在的車就應該是這個價格,這無論是對品牌形象、口碑、老車主生態等,都將是極大的打擊。
實際上,除了庫存壓力帶來的降價潮,其實價格下探也是當下經濟環境之下,汽車消費者的必然結果。
特別是以舊換新政策刺激以來,乘用車消費呈現“量升價跌”的通縮趨勢,背后就是中低端車需求提升所致。按照常理來說,消費者增換購汽車,一定是朝著消費升級的目標去的,原本是一輛A級的轎車,升級的話一定會朝著B級轎車或者SUV去。
但市場供給豐富的情況下,新能源、智能化、更大空間和更多配置加持,花更少的錢就能享受到比舊車更好的用車體驗,這無疑推動汽車消費的價格帶不斷下移。
量大、價低,汽車產業并沒有得到高質量的升級,卷來卷去發現產業價值并沒有得到太多的提升,而價值的背后其中一個關鍵的指標就是利潤。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汽車產業利潤率僅3.9%,低于下游工業企業平均水平。而前一年,在2024年,我國汽車產銷量雙雙超過3100萬輛,創下歷史新高,此時汽車行業利潤率為4.3%。
而如果同國際上的頭部車企相比,利潤率相當低,整個中國上市乘用車企業總利潤,還不到豐田年利潤的40%,在汽車這樣高投入的行業,超低利潤是沒辦法保持行業持續健康向上的,所以從業者都只有一個感受,那就是卷、累。
可能對于消費者而言,短期的降價確實可以刺激消費,也讓消費者得到了實惠。但長此以往,這種表面熱鬧,內在畸形的狀態,對整個行業生態也是一個劇烈的沖擊。
如果說汽車降價,廠家還能有利潤,行業生態還能健康維系,這確實是一種核心技術和競爭力,但廠商要降價,成本得整個供應鏈來攤,賬期壓力、成本壓力很難讓供應鏈有一個健康的狀態,這也是為什么魏建軍一針見血地指出:“什么樣的工業產品能降10萬元還得到質量保證?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一周多前,國家發展改革委高層發聲稱,“內卷式”競爭影響到行業高質量發展,扭曲了市場機制,擾亂了公平競爭秩序,必須加以整治。“反內卷”,這已經是國家層面連續多次提及的事情。
但最現實的問題是,喊了這么多次的“反內卷”,為什么行業越喊越卷,卻越來越卷了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