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價“狂降”,美國車價“瘋漲”
原創賽佳彤汽車公社2025年05月27日 08:46上海
導語
Introduction
同樣是“卷價格”,兩片細分市場展現出的狀態卻截然不同。
高額關稅的戲劇結束之后,關稅引起的恐慌情緒還在蔓延。同樣是“卷價格”,國內市場和美國市場呈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奇觀。
國內,降維打擊成為常態,曾經想都不敢想的低價已經見怪不怪;美國,高筑的關稅圍墻圈堵著市場,汽車的價格隨之水漲船高。
同一車型,中美雙方的價格普遍相差四至五萬乃至更多。似曾相識的境況不免讓人浮想聯翩,只是這次,兩家巨頭手中的劇本已經徹底置換。
01
中國市場,買車更便宜了
“閉眼入,都很行。Civic思域(參數丨圖片)9.49萬元起。”
簡短有力的標語和大幅的優惠力度下,5月,上市僅兩個月的2025款思域,價格來到了10萬級以內。
與此同時,大洋彼岸正上演著不一樣的戲碼。美國新車二手車信息平臺CarsDirect顯示,2025 Honda Civic起售價為2.54萬美元,以7.22的匯率計算,折合人民幣18.34萬元,比國內12.99萬元的廠商指導價高出5萬元之多。
如果說燃油版中,美國版思域2.0L的發動機與中國版思域1.5T的發動機可比性較弱,那么差別更小的混動版本則更具說服力。數據顯示,2025款思域混動版起售指導價為13.99萬元,優惠后經銷商報價同樣來到了10萬級。
而在美國,這一車型的混動版售價區間為3.01萬美元-3.43萬美元,折合人民幣21.73-24.76萬元,高出國內指導價7萬元之多,如果以實際報價來看,在美國買一輛車的錢甚至可以在國內買兩輛同樣的車。
不止思域,幾乎所有車型,在美售價都遠高于國內售價。
以美國2024年銷量前十的車型為例,除卻3款皮卡無法進行銷量對比外,余下幾款車型無一例外,均是美國售價更高。
雖然車企會根據各細分市場的情況對產品細微處進行調整,但在重要參數方面相差無幾,甚至可以說,同一車型,國內的配置往往更好。此外,款式的差異也可考慮在內,但升級的配置帶來的溢價空間有限,無法彌合兩大市場呈現出的巨大價格落差。
圖丨2024年美國全年銷量前10車型中美價格對比
不容置疑,作為曾經的價格洼地,美國市場如今已在關稅的擠壓下被迫成為了價格高地,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預測正在成真。4月,該機構預測,關稅可能導致美國新車價格平均上漲約1萬美元,從而使美國汽車銷量從年增長1%轉為下降3%。
如今,不僅是新車,包括二手車在內的汽車價格都一路走高。
汽車數據研究機構Kelley Blue Book的數據顯示,美國新車價格在4月出現明顯增長,單月同比上漲2.5%,漲幅遠超近年來同期通常1.1%的水平。
二手車市場的反應更加強烈,Cox Automotive發布的曼海姆二手車價值指數在4月躍升至208.2點,創下自2023年10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汽車行業網站CarGurus的統計數據更是顯示,2月至4月短短兩個月時間,美國二手車均價就從2.69萬美元漲到2.76美元,漲幅高達673美元。而唯一的一個例外,是與特朗普“如膠似漆”的馬斯克所領導的特斯拉,其二手車價格微降1.21%。
反觀國內,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二手車累計交易量為460.74萬輛,同比增長0.15%,累計交易金額為3032.16億元。如此算來,一季度我國二手車交易平均價約為6.58萬元,遠低于美國二手車均價。
極具諷刺意味和黑色幽默,政府搬起的關稅巨石,率先砸腫的,卻是自己民眾和“最親密盟友”的腳。
更恐怖的是,美國汽車的漲價還在持續。
從關稅政策宣布開始,敏感的民眾便為開始了恐慌性搶購:跑到超市囤積飲用水、肥皂等生活必需品,擠滿蘋果手機店詢問漲價問題,即便是交易大宗商品的汽車經銷店,也塞滿了手握大把現金要求當天即完成交易的恐慌顧客。
擔憂情緒助推著銷量的走高,3月,美國汽車銷量同比增長 9.1% 至 159 萬輛。據《紐約時報》報道,汽車關稅消息宣布后,伊利諾伊州一家斯巴魯汽車經銷店迎來了開業以來最為繁忙的一天,其經理表示:“簡直太瘋狂了。顧客不斷談論關稅,通常我們店要到周六才能賣出15輛車,但那一天,我們賣出了32輛車。”
關稅恐慌、搶購車輛、庫存減少供不應求、價格上漲、恐慌加劇……關稅與情緒的雙重催化下,美國汽車的增量與增價協同共進,有市場分析認為,消費者恐慌性搶購、供應鏈問題和庫存下降三大因素疊加,可能導致未來幾個月汽車價格繼續攀升。
02
關稅不能讓美國汽車再次偉大,但出海可以讓中國汽車輝煌
大舉揮向汽車產業鏈的關稅大棒,加重了民眾的負擔之外,并無法讓美國汽車再次輝煌。
盡管美國市場一季度汽車銷量攀升明顯,但財報顯示,美國汽車公司福特一季度銷量同比下滑7%,407億美元的營業同比下降5%,凈利潤更是腰斬下降65%,來到了4.71億美元。
此外,福特更是預計,伴隨關稅政策的落地實施,上漲的汽車價格將會拖累公司下半年的汽車銷量,將導致公司2025年利潤減少15億美元。
同樣公布財報的通用汽車處境也不容樂觀,盡管在美市場份額有所提升,凈營收也實現了增長,但其凈利潤同比下降6.6%。關稅政策下,通用同樣下調了2025年息稅前利潤,并表示公司當前面臨40-50億美元關稅影響。
美國汽車企業是老本營出了岔子,中國汽車則是穩穩扎根國內市場,大舉向海外出擊。
奇瑞海外出口強勢依舊,比亞迪、吉利、長城、長安等加速海外部署,中東、東南亞、南美乃至歐洲,中國汽車的勢頭不可阻擋。僅在上周,就有多家車企再度加速海外部署。
更有甚者,吉利汽車行政總裁桂生悅在一季度業績發布會上,面對吉利汽車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大漲263.6%但出口總量微增2%的成績單,嚴肅反思起為何吉利出口增長不如友商強勁。
兩相對比之下,中美汽車兩方處境高低立判。然而,如果將時針倒播,幾年前,相似的場景卻在不同的舞臺上演。
“美版思域和國產思域的區別,簡配到喪心病狂。”2018年的一條帖子中,中國車主對不同版本思域的價格和配置大為不滿。
在國產思域發動機、防撞梁等關鍵配件減配還更貴的吐槽中,并不乏“(簡配)常規操作”“這就別黑了,什么車到國內都簡配”的回復。可以看到,彼時國內消費者對外資汽車簡配增價的操作習以為常,有人質疑也不以為意。
三十年河東,三十河西,中國汽車的反超絕不是靠政府主導的貿易保護主義和關稅逆差實現。在傳統大廠敞開市場與外資品牌合作,自主品牌加碼電動化、智能化布局的兩條腿走路路徑下,才有了如今的中國汽車崛起。
毫無疑問,在汽車這一全球化最為典型的行業,畫地為牢的強硬產業鏈引進手段,只會造成雙輸的尷尬局面。
一旦關稅政策宣告失敗,美國汽車高筑的價格圍墻要么被中國汽車一舉沖垮,圍困在信息繭房的民眾也將實施激烈反撲;要么為了維持國內市場穩定,繼續抬高價格,將吐出的利潤拱手相讓給中國品牌。
更為致命的是,當美國本土車企為關稅政策頭大時,中國汽車已經開始了價格戰向價值戰的戰略轉向,當比亞迪、吉利、奇瑞等一眾車企在國內血雨腥風的漫長廝殺中殺出重圍,面對競爭更弱的海外市場,它們勢必將頂著中國汽車的名號大殺四方。
泰國市場的前車之鑒已經有所預示。曾被日系車系視作后花園的泰國市場,在中國汽車入局之后,日系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受到極大威脅。
2024年中國品牌在泰國市場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12%,2025年1月更是高達20.5%,新能源市場中國品牌1月市占率更是高達88.0%,長遠來看,發展態勢極佳。
見微知著,泰國市場的走向,正在中東、南美乃至歐洲等地復現。
歷史的劇本總在重演,但主角的席位早已悄然輪換。在美國用關稅筑起高墻試圖圈守市場時,中國汽車正以開放之姿撬動全球化的齒輪。
當中國車企將國內"地獄級"內卷淬煉出的尖刀刺向全球市場時,試問,還有什么可以阻擋住中國汽車的腳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