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厚先生有一個觀點,認為文化變革在先,社會變革在后。有的學者不同意這種觀點,認為這是一種弗洛伊德主義的觀點。那么文化變革和社會變革到底是怎樣的關系呢?
李澤厚先生認為,社會變革之前總是有文化的變革,先有晚清的經學革命,有西學東漸,才有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先有五四運動,再有中國共產黨;有中國社會性質論戰,有延安道路;有中蘇論戰,有中國社會主義道路;有文化大革命,有改革開放等等。總之先是文化變革,然后才是政治和經濟變革。他希望中國來一次文化復興,一次思想的大解放,這樣才能促使政治和經濟出現大的發展。但這種觀點似乎和馬克思主義觀點不一致,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變革的根本動力在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當生產力飛速發展,而生產關系并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時候,就會出現社會變革。經濟的不協調影響了政治的不協調,進而政治系統出現了變革,引發了社會變革。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馬克思說的沒錯,而且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基石,政治才是上層建筑。政治系統的官員會動用權力,影響經濟的發展,卻不是馬克思著重論述的。封建社會持續了兩千多年,并不是沒有生產力的發展,也不是生產關系完全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而是出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協調的時候,有政治系統自上而下的改革,卻往往歸于失敗。無論是李斯的法家理論,還是董仲舒的儒家理論,雖然能起到一時的作用,但并不能實實在在起作用。至于王安石變法和戊戌變法,就更是遭遇了重重困難,最終仍然歸于失敗。
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需要與之配合的生產關系,倘若沒有與之配合的生產關系,那么就會引發社會經濟的動蕩,進而引發政治系統的動蕩。除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就是自下而上的革命。革命具有摧毀的力量,很容易砸碎一個舊世界,但由于革命者自身的能力限制,很容易在砸碎舊世界的同時,重建一個舊世界,而沒有建立新世界。雖然革命者在革命之初有種種許諾,要在革命成功以后,讓農民擁有自己的土地,而且要實現人人平等的社會,卻最終違背了初衷。除了人性的貪婪,生命的短暫,需要革命者做一番算計,就是革命者自身的能力限制,思想限制,最終重建了舊世界,而革命者似乎變成了皇帝分封下的大臣,跟他革命的農民后來還是農民,只不過得了一點好處而已。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不容易成功,因為權力系統并不想改變自身的優勢,也不想拿自身開刀。即便有自上而下的改革,推出一段時間,頗見成效,最終也會被執行的官員悄悄改變,變成權力尋租的工具,也就給老百姓加重了負擔,當然也就流于失敗。文化變革是社會變革的一個因素,但不能完全等同于社會變革,更不能等同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革。先有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革,才有了文化的變革,或者有了政治體系的變革,有了社會的變革,才有了文化的變革。
地主階級壓迫農民的封建制度無法改變,那么封建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就無法改變,除非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就像晚明時期一樣,江南出現了大型的摷絲廠,出現了雇傭工人。但由于清朝的入侵,讓社會出現了倒退。本來要發展到資本主義,卻被滿族統治,退回到封建主義,不得不說是權力操控社會經濟的鮮活例子。滿清入關以后,實行文化上的統治,讓人們剃了頭發,留著“金錢鼠尾”的發型,叫做“留頭不留法,留發不留頭。”直到晚清,中國封建制度已經走窮途末路。文化方面,囿于“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表現得比較保守。統治者盲目改變儒家思想,推行之后,產生了一定的副作用。不但產生了愚民政策,而且形成了特殊的儒家士大夫階級,脫離人民群眾,排斥勞動,排斥斗爭,排斥經濟,對資本、貿易和技術不感興趣。文化方面倡導儒家文化,尤其要提倡禮教文化,束縛人們的思想,而對于少數民族的文化卻沒有太多的認同,甚至從根本上是排斥的。很多人自視甚高,尤其是一些書生,還沒有考中就認為自己是統治階級的人物了,要用官員的眼光來看待世界,而且要樹立修齊治平的偉大理想,卻偏偏是一個“百無一用”之人。
文化的變化一般會受到權力系統的影響,而權力系統會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但千萬不能忽視封建主義的權力對于經濟的影響,簡直是決定性的。即便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權力系統也仍然可以控制這種發展趨勢,讓其重新回到封建主義,哪怕讓人民始終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也在所不惜。畢竟統治階級要享受榮華富貴,卻從來不會勞動。越是這樣,他們越容易對社會形成嚴密的控制,而且不允許有自由的言論產生,一旦產生,就會視為妖言惑眾的學說,把傳播這種學說的人稱為妖孽。經過一番污名化處理,文化方面出現了內斂的趨勢,而且大多是自娛自樂的,玩得再精致,也不具備偉大的創新。音樂方面沒有發展到西洋樂隊那樣龐大的規模,也沒有出現深層次的閱歷研究。繪畫方面沒有出現夕陽油畫那樣的風格,卻只是自戀。文學方面沒有出現太多反封建的自述,即便有了五四運動,一直發展到現在,文學也仍然受到權力系統的操控,受到資本的收買,沒多大出息。現在很難出現像魯迅那樣的作家,也很難出現像老舍那樣的作家,因為沒有他們生存的土壤了。
看似文化變革是社會變革的前奏,其實只是統治階級疏于管理而已,放松了對文化方面的管控,不管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還是民國時期的“五四”運動,都是統治階級無暇管控造成的,并不是統治階級推波助瀾造成的。統治階級并不想改變現狀,改變現狀的都是被統治階級,而且文化方面有一定的配合,不是倡導迷信,就是倡導外國的理論,鮮有能和中國現實結合的理論。偉人能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立足中國大地,帶領中國人民走向了革命的道路,怎么說都是開天辟地的偉大之功。而文化是相互配合的,也是權力系統倡導的,似乎和經濟與生產力發展關系不太大。倘若從根本上來說,文化變革與社會變革都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但同時權力系統在操控經濟發展,也操控著文化和社會的變革。所謂文化與社會偉大的變革,只不過是權力系統無暇操控而已,才會產生。不然,就不會產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