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大學中國衛生發展研究中心老齡健康交叉科學中心研究員姚堯、博士后周文劍團隊完成的學術文章《醫養結合政策對中國老年人失能和照料缺口的干預效果——基于全國隊列的準實驗證據》在《柳葉刀·老齡健康》發表。文章圍繞該團隊開展的一項全國性準實驗研究成果展開,研究揭示,實施醫養結合政策可以降低老年人功能依賴的風險,并減少有照料需求者的照料缺口。
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據估計,到2050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3.9億。人口結構的變化也將伴隨著老年人功能依賴(無法進行日常生活活動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動)的增加。在存在功能依賴的人群中,未滿足的照料需求普遍存在。解決持續增加的老年人口照料需求,對我國和其他中高收入國家來說都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2016年,我國分兩批確定了90個醫養結合試點單位,并鼓勵各試點單位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有效且實用的整合模式。研究團隊使用2014年和2018年的中國老年健康影響因素跟蹤調查(CLHLS)數據,將同時參與2014年和2018年調查的3080名老年人納入研究。這項全國性的準實驗研究表明,中國的醫養結合政策與老年人功能依賴和照料缺口的減少顯著相關。
政策杠桿撬動老齡照護
研究中,居住在試點城市的參與者被分配到干預組,來自非試點城市的參與者作為對照組。通過對雙重差分模型的分析發現,與對照組相比,干預組中老年人功能依賴的風險顯著降低。在完全調整模型中,功能依賴的發生比(OR)為0.72,表明干預組中發生功能依賴的相對幾率降低。這一結果凸顯了綜合護理在促進老年人功能獨立方面的潛力。但研究結果也顯示,醫養結合政策對功能依賴的長期影響逐漸減弱,這可能是由于年齡相關的生理衰退。值得注意的是,該政策仍與減輕老年男性的功能依賴相關,這強調了針對老年女性優化政策設計的必要性。這種性別差異部分可以用社會經濟地位、教育程度和社會資源的差異來解釋。此外,女性往往優先考慮家庭責任,而忽視自身的健康需求,這進一步限制了她們對現有服務的利用。
在存在功能依賴的人群中,醫養結合政策與照料缺口的減少顯著相關。照料缺口的發生比為0.62,表明干預組中出現照料缺口的相對幾率降低。這也表明該政策可顯著促進正式照護服務的提供和使用,有效解決未滿足的照料需求。與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相比,短期關聯在80歲以下的低齡老年人中更為明顯,盡管在統計學上并不顯著。這可能是由于低齡組中功能依賴的患病率較低,使得他們的照護需求更容易得到滿足,同時,低齡個體的樣本量相對較小(400人[17.5%]對比高齡組的1888人[82.5%]),限制了統計顯著性。此外,長期關聯僅在女性老年人中顯著,這可能反映出她們更長的預期壽命和更高的喪偶率,增加了她們對正式照護服務的依賴。
此外,研究還分析了2014年至2018年干預組和對照組中存在照料缺口與不存在照料缺口之間的轉換頻次和百分比。在干預組中,持續存在照料缺口的個體比例為22.1%,從沒有照料缺口轉為有照料缺口的個體比例為22.6%,均低于對照組(分別為26.6%和24.4%)。
研究亦表明,推行醫養結合與降低老年人功能依賴、縮小照料缺口存在顯著關聯,凸顯了其在健康中國戰略框架下的重要政策杠桿價值,也為其他中高收入國家提供了經驗范本。
完善政策體系 提供整合服務
研究還提示,獲得醫療衛生服務的機會與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密切相關,而獲得養老服務的機會則與照料缺口緊密相連。遵循就地養老和綜合護理的原則,醫養結合設施在同一地點提供健康管理和長期照護服務,從而減少了往返于家庭、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之間的時間和成本。這種整合對于提供全面的醫養結合服務至關重要,極大地提高了老年人對健康評估、干預和管理服務的利用率。雖然獲得這些服務可能會在短期內改善功能依賴和照料缺口的情況,但醫養結合政策的全部長期效果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顯現。
2024年12月印發的《關于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已把促進醫養結合確立為提升老年健康水平、優化長期照護、改善晚年生活質量的核心戰略支點。政策要點聚焦于:在制度設計層面強化醫療衛生服務與養老服務在政策體系、服務制度和業務流程的系統性整合,尤其強調建立高效的雙向轉診綠色通道,并簡化轉診就醫程序。我國推出的醫養結合政策正逐步構建新型解決方案,通過本土化實踐,努力整合打通醫療衛生服務與養老服務,面向基層高齡、失能、失智及慢病重癥老年群體構筑高質量、連續性的基本醫療與照護網絡。
但也應意識到,我國醫養結合政策的廣泛實施仍存在地區差異和不足,公立醫療機構參與醫養結合服務的激勵機制尚需進一步完善。
除了關注末端照護外,醫養結合政策還應系統貫通疾病預防、慢性病管理、功能康復與長期照護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鏈,尤其是疾病早期的干預和管理具有較好的效果和成本—效益。醫養結合服務模式也應從被動應對向主動健康管理的范式轉變,要求政策設計突破傳統醫療與養老的行業區隔,構建覆蓋健康促進、疾病防控、急性期診療、亞急性期康復、長期照護和臨終關懷的連續性服務體系。
在人力資源建設方面,我國仍需加強老年醫學、護理學、康復醫學及長期照護領域的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同步完善職業發展通道與薪酬激勵機制,提高從業人員的待遇水平。在服務供給創新層面,推動基本醫療保險向醫養結合服務延伸覆蓋,將治療性康復輔具配置、“互聯網﹢”醫療等創新服務形態納入報銷范疇。同時,建立失能高風險老年人群的早期篩查制度,配套預防性健康干預方案尤為重要。
專家點評
●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 曹豐:
我國專家通過上述老年醫學和經濟學的交叉科學研究設計,明確了醫養結合政策與失能率降低的因果關聯,發現醫養結合的長短期效果均很顯著,為進一步完善長期照護保險制度和整合基層醫養結合資源提供了科學依據,對實現“健康中國2030”戰略具有重要理論支撐。
●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國家衛生標準委員會醫療機構管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王永晨:
我國醫養結合政策的階段性成效,不僅化解了“醫養結合政策是否有效”的核心爭議,更從需求和服務匹配維度為完善長期照護保險制度、制定《國家醫養結合能力建設指南(2025)》提供了科學基準,最終為全球發展中國家應對老齡化挑戰出具了實證范本。但需要強調的是,從“有政策”到“真普惠”,仍需破除部門壁壘、激活社會資本、培育專業力量。
文:北京大學中國衛生發展研究中心老齡健康交叉科學中心 姚堯 周文劍
整理:健康報特約記者 衣曉峰
編輯:連漪 楊真宇
校對:李詩堯
審核: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