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兄弟鬩墻,外御其辱”,說的是就算兄弟之間有矛盾,但外敵來臨的時候,還是要攜手御敵,但蔣介石卻并不這么看,而是在日本已經全面侵華的檔口,還要堅持“攘外必先安內”。他的這一做法,無疑是“親者痛,仇者快”的,就是國民黨內部的將領都看不下去了,就連聽從他命令,不戰而退從關外撤走的張學良、楊虎城都看不下去了,這才有了后來的“西安事變”,如果沒有這一歷史事件,真不知國家命運會如何發展。
說起“西安事變”,人人都知道張學良、楊虎城,但需要指出的是,落實到具體的扣押蔣介石的行動,其實是東北軍的一營在執行,而這個營的營長就是王玉瓚。當時的蔣介石名義上還是全中國的領袖,因此當接到這個任務的時候,王玉瓚也是很惶恐的,擔心出什么紕漏,完成不了任務,于是就找二營來幫忙,而二營長就名叫孫銘九。
孫銘九是地道的東北人,出生在遼寧,生逢亂世,早早參軍,后來又到日本軍校學習,學成之后成為了東北軍的重要將領。1931年,張少帥從南京前往北平,在經過天津時,孫銘九接到了護送張少帥的任務,由于孫銘九曾留學日本軍校,飽讀兵書,安排非常妥當,因此就走入了張學良的眼簾,從此就留在了張學良身邊,擔任他的衛隊營長、機要秘書,可以說是張少帥的“心腹”。
日本人對于張學良有“殺父之仇”,但由于蔣介石的命令,他還是選擇率軍讓出東北,但并不意味著張學良愿意當亡國奴,因此東北軍在1936年成立了抗日同志會,孫銘九也是該組織的成員,他經常同張學良討論國家的未來,也非常反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以抗日同志會為基礎,張學良、楊虎城召集了一些同樣反對蔣介石不抵抗政策的軍官,于1936年12月12日發動了西安事變,對蔣介石實施“兵諫”。
前面說了,做決策的是張學良、楊虎城,但落實的卻是王玉瓚,而王玉瓚不敢前往華清池逮捕蔣介石,就找到了張學良的心腹將領、二營長孫銘九幫忙。蔣介石壓根沒有想到張學良他們會實行“兵諫”,其警衛隊也沒有做好充分的戰斗準備,因此很快就被張學良的一營、二營給解決了,蔣介石也在后山被逮捕。
應該說,此次扣押蔣介石的行動,是孫銘九與王玉瓚攜手完成的,雖然王玉瓚為主,但孫銘九的參與保障了最后的成功,那么孫銘九后來怎么樣?西安事變結束后,張學良被扣押,楊虎城被殺害,孫銘九力主營救張學良,但以于學忠為代表的東北軍將領卻表示反對,孫銘九不容于東北軍,后來輾轉天津、上海,投靠了汪精衛,在汪偽政權中當官,并一度為汪精衛策反東北軍將領,但收效甚微。
抗戰勝利之后,孫銘九先是倒向了國民黨,在解放戰爭中,他向解放軍投誠,希望加入革命隊伍。然而,孫銘九多次轉換陣營,因此在建國之后遭到嚴厲審查,孫銘九滿懷委屈,深感不公,多次寫材料申訴,最后黨組織經過調查,發現孫銘九之所以頻繁改換立場,完全是因為維持生計,加上他曾在西安事變中立下大功,因此黨中央決定安排好他的晚年生活,之后孫銘九一直在上海擔任參事,直到去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