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職業學院積極融入服務教育強國、教育強省的辦學探索和實踐,以改革突破謀學校高質量發展新篇章,在人才培養、學生管理特別是服務國家戰略等方面敢當“急先鋒”,交出了連續五年獲山東省職業院校辦學質量考核、省屬高職院校績效考核雙“優秀”,以“優秀”等次通過國家第一期“雙高計劃”驗收等“高光”成績單。
山東職業學院成立“現場工程師學院”
定位精準:彰顯高地思維、校企協同“風向標”
山東職業學院前身是濟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具有70余年辦學歷史、鐵路交通特色鮮明的高職院校。如何在山東職教實踐中走在前、挑大梁?“學校堅守職業教育辦學初心和特色,確立了‘為企業量身打造現代工匠,為國家潛心培育合格人才’的辦學宗旨,一以貫之地抓改革、促發展、增變量,邁出了堅實的步伐。”黨委書記趙鳳文介紹說。
“我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7%以上,其中在世界500強和國有大中型企業就業比例超過70%”,院長郭培謙自豪地說。這張就業清單背后,藏著學校專業布局的“動態密碼”。作為省內唯一具有鐵路行業背景的高職院校,山東職業學院將9大專業群精準錨定軌道交通、工業互聯網等產業鏈,近五年新增23個“未來產業”專業,淘汰8個滯后專業,專業調整“紅黃綠”預警機制讓人才培養始終跑在產業升級的“第一公里”。
初夏的山東職業學院動車組機械師實訓室內,天佑工坊班學生祖祥凱正與國鐵濟南局工程師賈乾峰一同進行機車模擬駕駛。他面對操作面板,對照企業師傅的指導,逐項核對參數。“實訓課用的設備緊跟企業現場同步更新,還沒畢業就能上手‘真家伙’!”這樣的場景,源于學校與國鐵濟南局聯合成立的現場工程師學院。
山東職業學院聯合頭部企業成立5個現場工程師學院,圍繞企業對中高端技術崗位的需求,推動實施“專業共建、人才共育、資源共享、標準共創、成本共擔”的“五共”培養模式,以真實場景為教學場景,以企業項目為學習載體,使學生在真實崗位上進行實戰訓練,供需對接更加精準。
山東職業學院與國鐵濟南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此外,學校還攜手龍頭企業組建7家產業學院,創新構建“標準對接、資源對接、文化對接”的“三對接”校企協同機制,與140余家大中型企業進行深度合作,每年聯合培養畢業生800余人。創新構建“前置化+定制化”人才供給體系,聯合國鐵濟南局創新實施“2+1”(2年在校學習和培訓,1年企業實習)和“1+1+1”(1年校內學習,1年工學交替,1年企業實習)前置培養模式,貫通學生“入學——培養——就業”全鏈條,平均每年培養畢業生1100多人,通過考核后直接簽約企業,簽約率達99%。面向濟南地鐵等開設訂單班,校企對接需求、人才共育,平均每年培養畢業生400余人,助力學生實現入學即入職。
管理貼心:彰顯人文管理、多元發展“新氣象”
5月6日,天佑書院舉辦了“光耀五四,青春星海”合唱活動;5月8日,桐林書院舉辦了第四期“桐心閱讀”讀書交流會;5月15日,易安書院舉辦了易安里“誠易德安”主題活動展……
在山東職業學院,“六大書院”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層出不窮。這是該校 “書院制”學生管理展現出的嶄新氣象。
職業院校是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學生的生活圍繞著課堂、實訓室和食堂、宿舍兩個圈層進行。如何整合管理資源,打造好學生的“生活圈”?該校積極推進一站式學生社區管理,實施“全員書院制”學生管理模式改革,打破專業界限,組建六大書院,打破同教學班學生“聚居”的傳統觀念,不同年級、專業和班級的學生可以自主選擇成為室友,促進學生共同交流、文理交融、專業互補。
學校黨委高度重視,推動組織力量下沉書院。“我們的學生工作人員全部進駐書院,成立黨團組織,下沉到學生身邊,關注學生的真實需求,做到‘學生在哪里,黨的組織就在哪里,黨的教育就在哪里’,黨委書記趙鳳文說,“實施了‘支部在行動+’和‘黨徽閃光行動’,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學校成功創建全國高校黨建樣板黨支部2個、全省高校黨建標桿院系3個、全省高校黨建樣板黨支部3個。學校入選教育部“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單位并獲A級評定,獲評山東省學生美德和信用建設相關試點單位,擦亮了學生管理的嶄新“名片”。
“書院制”管理,讓學生的“生活圈”內容更加豐富,人文素養得以錘煉;而針對“學業圈”的改革,則促進了學生多元化成長。2020 年,學校在省內率先實施了完全學分制改革。這是一項基于“實施彈性學制、基于學分收費、以績點提質量、依據學分畢業”的教學管理機制改革,較好地解決了有些學生“為了能夠進入學校而選擇了自己并不喜歡的專業、有的入校后又發現了自己更喜歡的專業”的困擾。
圍繞完全學分制改革,學校構建了“專業內層級遞進,專業間交叉融合”的選課體系,學生入學后可以自主選修課程、自主安排學業進程、自主構建知識體系、自主選擇發展方向,由此打通了各專業選課的壁壘,實現了學生跨專業、跨學院選課。為把完全學分制落到實處,學校建立了學分互認和主輔修制度,從而打破了“一考定專業”的束縛。
“如果沒有完全學分制度改革,我可能就不會有現在的工作機會了。” 現就職于濟南鐵路局的薛安介紹說,她2020年入學時錄取的專業是軟件技術,后來主修了鐵道信號自動控制專業,順利拿到了畢業證書并走上了自己喜歡的工作崗位。像她一樣,每年大約有240人實現主輔修專業的轉化,不僅為學生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出彩機會,也促進了學校管理和高質量發展,吸引了全國70多所職業院校前來考察、交流。
易安書院舉辦易安里“誠易德安”主題活動展
攀高筑峰:彰顯服務國家戰略、區域發展“新作為”
在山東職業學院的畢業生相冊里,既有自主研發自動化生產設備榮獲“全國勞動模范”“技改大王”“大國工匠”等稱號的劉云清,也有國家海外高層次青年人才項目獲得者、山東大學杰出中青年學者的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蔡玉奎,他們在不同的領域為交通強國、黃河流域重大戰略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以產教融合促進辦學提質升級,以校企協同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山東職業學院全面融入和服務黃河重大國家戰略、交通強國戰略、制造強國戰略和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牽頭組建了全國數字化設計與3D打印、全國工業數智化、山東省軌道交通、青島市城市軌道交通4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和濟南市網絡視聽產教聯合體,加入軌道交通裝備、有色金屬2個國家級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與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牽頭組建的山東省軌道交通職教集團獲評首批“國家級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學校已累計培養了13萬余名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他們活躍在全國18個鐵路局的各個技術崗位,為國家軌道交通事業和地方區域經濟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學校以面向國家和山東省重大戰略需求為己任,建立教育部協同創新中心2個、省級科技服務中心12個、校級“梧桐花開實驗室”等科研平臺,聯合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產業園區、行業協會開展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助力產業企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同時,山東職業學院將職教資源下沉田間地頭,探索建立鄉村振興“定陶實驗”,建立“前后方協作”工作推進機制,選派優秀教師擔任駐定陶區“第一書記”,建立前方工作聯絡站點,學校后方成立鄉村振興工作領導小組,定期開展項目需求對接。學校以“萬畝玫瑰園”項目為突破,打造產教融合品牌項目,會同當地協同研發玫瑰種植園專用剪枝粉碎機,填補玫瑰剪枝設備市場空白,有效提高智能化作業水平。“以前剪枝手拿鉗子,剪得慢,而且時常劃破衣服、扎破身體,現在用這種機器剪枝,人不用進園子了,機械化剪枝又快又省事也不再被扎了。”定陶區玫瑰種植戶李大姐感慨道。
學校還成立了“博士科技服務團”,助力菏澤陶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轉化“玫瑰鮮花餅”“精釀啤酒”等特色產品,帶動一批貧困村民就業,累計創造經濟效益50萬元。學校還與定陶區省派第一書記“智惠鄉村”工作站合作,提供玫瑰全花、玫瑰保濕噴霧、解酒飲等7個產品,參加科技成果路演活動,廣受關注,與多家企業達成合作意向。院長郭培謙表示:“職業教育不僅要培養大國工匠,更要用技術反哺鄉土,讓‘職教力量’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作者:劉佳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