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 | 源媒匯
作者 | 柯基
編輯 | 蘇淮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品牌升級。當阿里大文娛甩掉沿用九年的名號,以“虎鯨”之名重新亮相。
5月21日,阿里大文娛集團宣布正式更名為虎鯨文娛集團,旗下阿里影業擬更名為“大麥娛樂控股有限公司”(下稱“大麥娛樂”)。虎鯨文娛將繼續作為阿里旗下的文化娛樂集團,以優酷和大麥娛樂為核心引擎。
線下演出市場爆了,大麥順勢上位;優酷縮短劇集體量,試圖對抗行業長周期波動;阿里影業卻在爆款缺失的泥潭中逐漸失聲——更名背后,是文娛戰場殘酷的“適者生存”。
全員信里“回歸創業初心”的宣言,更像是一場戰略收縮的信號。虎鯨文娛選擇押注優酷和大麥,本質是向現金流妥協:一個靠會員和廣告,一個吃票務紅利,都比燒錢拍電影更具穩定性。
“內容+科技”的雙輪驅動從未改變,但輪子的重心悄悄偏移。當AI重構文娛生產的潮水襲來,虎鯨必須證明自己是一頭真正能撕開市場的猛獸。
01
大麥“上位”
票務平臺的勢頭來得比想象中更迅猛。當虎鯨文娛在全員信中明確將大麥列為“核心引擎”時,這個曾經藏在阿里影業陰影下的票務平臺,終于站到了聚光燈下。
線下演出市場的復蘇像一場無聲的海嘯。2023年起,演唱會、音樂節、Livehouse的票房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膨脹,而大麥作為頭部票務平臺,吃到了最肥美的一塊肉。盡管虎鯨文娛未披露具體數據,但行業報告顯示,2024年現場娛樂市場規模已恢復至疫情前水平的120%,而大麥在票務市場是絕對的“一哥”。
截圖來源于App Store
線下體驗的不可替代性,正在重塑文娛消費地圖。一位連續搶了三個月演唱會門票未果的95后消費者,在社交媒體上寫道:“電影可以等上線,但偶像的現場錯過就是永遠。”這種情緒,折射出更深層的代際變遷——Z世代更愿意為即時性、社交性的娛樂體驗付費。
“我真的沒有想到,線下演出的勢頭會比電影院要快。”前大麥網運營總監、杰出青春創始人鐘文斌對源媒匯表示,在三年疫情期間,他的團隊被疫情反復拉扯,靠做Livehouse最后硬挺過來。
在2023年春天,大多數從業者其實對演出市場抱有相當謹慎的態度。據大麥、貓眼等第三方票務平臺統計,在2023年春節后陸續公布演出計劃的歌手中,幾乎沒有披露下半年的相關演出信息。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公告也顯示,演唱會和音樂節將在當年的二季度進入相對密集期。
“在當時,幾乎沒有人敢把握演出市場會長期保持增長態勢,都怕上半年只是短暫性地報復消費,來到下半年就直接遇冷。”鐘文斌表示。
不過,阿里方面倒是對大麥以及線下演出市場頗為樂觀。2023年9月,阿里影業以1.67億美元(約合12.17億元人民幣)的總對價,收購經營“大麥”的全部股權,而大麥作為阿里影業新營收主力業務,展現出了強勁實力。在2024財年內,大麥業務交易總額(GMV)同比增幅逾500%,而2025財年大麥繼續保持了良好增幅。
對于阿里而言,相比影視內容動輒數億的投入和長周期回報,線下娛樂的現金流更穩定——一場演唱會的票務收入能在短期內回款,而大麥的傭金比例通常在10%-15%。某位不愿具名的演出商算了一筆賬:“周杰倫演唱會單場票房破億,大麥躺著就能分走千萬。”
02
影業失速
剛剛過去的這個“五一檔”,電影票房遭遇腰斬。與之相比的是,演出市場繼續保持增長態勢,類似周杰倫演唱會門票“三秒即空”的場面還在上演。
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票務信息采集平臺數據監測和測算,2025年“五一”假期,全國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場次3.35萬場;票房收入21.59億元,同比增長3.60%;觀眾人數1031.59萬人次,同比增長0.47%。
阿里影業亦未能幸免。
2014年成立時,阿里影業手握淘寶流量和資本利劍,揚言要用大數據重構電影工業。多年過去,它既受行業波動,未能成為內容霸主——主控爆款僅《我不是藥神》、《流浪地球》等寥寥數部;也未變成技術先鋒——淘票票市占率長期被貓眼壓制。根據阿里影業的相關財報數據顯示,在最新財年,電影科技與投資制作宣發平臺業務收入同比減少約9.61%至27.12億元,業績同比減少約91%至7321萬元。
行業巨頭的更名從來不只是簡單的文字游戲。全員信中“回歸初心,重新創業”的表述,暴露出阿里大文娛成立九年來的戰略搖擺。2016年整合優酷土豆、阿里音樂、UC等業務時,阿里設想的“雙H戰略”健康與快樂版圖何等宏大。如今“1+6+N”改革后的虎鯨文娛,業務已收縮至優酷、大麥和阿里影業三駕馬車。
二級市場的反應更“現實”,在阿里影業更名為大麥娛樂當日,股價漲幅超過20%。
“阿里影業此前的業務主要集中在電影投資,但是電影整體的發展空間太窄,隨著微短劇、演出經濟等新業態迅速發展,‘淡化’影業,可以讓未來的大麥娛樂有更多的業務嘗試,同時大麥已有的渠道優勢也可以被凸顯出來。”艾媒咨詢首席分析師張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此分析道。
畢竟,當00后觀眾習慣在短視頻平臺看“三分鐘解說電影”,影院作為內容消費場景的不可替代性正在瓦解,這種代際變遷不是靠幾部大片就能扭轉的。
03
虎鯨的野望
虎鯨文娛的“雙輪驅動”戰略,像一場精心設計的魔術——左手握著優酷的線上流量,右手攥緊大麥的線下場景。
虎鯨概念圖 | 源媒匯制
對于此次更名,阿里方面表示,“為了更好地迎接娛樂與AI時代的來臨,公司未來將更強調內容的原創力和對娛樂IP的打造,并借助AI等技術,為消費者創造更加無與倫比的現場體驗、互動體驗和沉浸體驗,打造亞洲卓越的現實娛樂平臺:在此背景下,娛樂和AI將成為公司發展的兩大戰略關鍵詞,我們也希望‘娛樂’能夠在公司新的名稱中有所體現。”
不過,優酷與大麥的基因存在差異。一個靠算法推薦和會員訂閱吃飯,一個依賴現場票務和場館分成活命。簡單點理解,就是影視行業用播放量、會員數說話,而現場娛樂看重上座率和票務溢價。
對于阿里而言,線下生意遠比數據復雜。黃牛產業鏈像幽靈般纏繞著票務系統,熱門演出二級市場溢價常達10倍;審批政策的風吹草動能讓整個巡演計劃擱淺。大麥試圖用實名制和人臉識別技術破局,可技術手段總被灰色產業鏈見招拆招。
與此同時,互聯網公司慣用的流量打法在現場娛樂失效了——你無法用算法預測觀眾何時會為一場話劇流淚,也難用補貼培養用戶看演唱會的習慣。大麥娛樂CEO李捷承認:“線下生意要耐得住寂寞。”
隨著抖音、小紅書等平臺跨界布局演出票務,大麥的獨占性正在被稀釋。更嚴峻的挑戰在于內容供給——頭部藝人演唱會占比過高導致腰部演出盈利困難,而周杰倫等頂流每年巡演場次存在天然上限。
“翻來翻去你會發現,其實在市場上有號召力的,就那么幾個,整個市場其實就被這些頂流扛著,你很難預估他們什么時候就撐不下去了。”鐘文斌坦言,演出市場雖然火爆,頭部藝人的演唱會門票奇貨可居,但市場缺乏造血能力,能夠接棒頂流的新人寥寥無幾。
“當張靚穎那些實力歌手都跑去音綜唱網絡神曲的時候,你就知道演出市場并沒有表面那般風光。”有不愿具名的樂評人對源媒匯表示,目前的演出市場缺乏足夠的內容供給,不僅缺藝人,也缺音樂內容,大家都是在吊著一口氣,生怕哪一天出現突發事件,導致行業崩盤。
“就像看電影一樣,你在2023年的時候,會想到這種票價遠低于演唱會,且被證明是成熟的娛樂消費方式,會在2025年的今天,來到這個成績嗎?”上述樂評人表示,大麥還是要“留一手”,防止演出市場的大盤下滑。
這或許解釋了為何大麥要加速布局戲劇、脫口秀等細分領域,甚至嘗試將虛擬偶像演唱會納入票務體系。畢竟,文娛行業的更迭速度之快,向來超乎外界預期,沒有任何一種娛樂方式能夠始終保持長青。
部分圖片引用網絡 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