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是11年茅臺集團特聘顧問,一開口就這點兒水平嗎?
“我非常厭惡廣東人的燙碗行為,過程讓人感到惡心!”
近日,某汪姓教授在網絡上火力全開,離譜發言震碎三觀。
多少廣東人家的日常的“燙碗筷”,竟被專家嫌棄至此?
逆天言論連官媒都坐不住下場銳評!
不過,汪教授究竟是真心認為燙碗習慣“惡心”。
還是有意通過制造爭議來吸引眼球、獲取流量?
這位平日里溫文爾雅的汪教授,一開口就來了個“驚天暴擊”。
他直言廣東人吃飯前拿開水燙碗,簡直多此一舉,甚至過程令人惡心。
對著鏡頭,汪教授毫不掩飾地表達了,對廣東人這一傳統行為的厭惡,就是單純看不慣。
這番言論一經播出,瞬間登上熱點榜,評論區直接罵成一片。
把燙碗儀式刻進DNA的廣東人,聽到這樣的言論徹底怒了。
這教授怕到底睡醒沒,純純在踩雷區蹦迪,怕不是在挑戰廣東人的底線?
據調查,汪教授僅僅任職過一個北京大學下轄研究院的主任。
但早已被撤銷了近20年,也不知道當時是怎么讓他混上的。
所謂“茅臺特聘顧問”的頭銜,在茅臺官網同樣查無此人。
如此一來,那些冠在自己頭上虛頭巴腦的頭銜,含金量著實值得深究一番。
不少網友調侃,這簡直就是個“野生教授”,難怪說話如此“大膽”。
要說廣東人的燙碗習慣,那可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生活心得。
早年間,廣東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茶文化盛行,燙碗的習慣就從茶道中衍生而來。
這種對潔凈的講究和儀式感,逐漸從茶桌延伸至餐桌,演變成飯前用開水燙碗的習慣。
滾燙的開水澆在碗碟上,最起碼將附著在碗碟筷子上的不凈之物,給沖洗干凈。
碗碟拿到手的時候,還是熱乎乎的,也意味著即將要開飯了。
而且在廣東的社交場合,主人主動幫客人燙碗是無聲的熱情,寓意“洗凈晦氣,以禮相待”。
這哪里是單純洗碗,分明是流淌在餐桌上的地方文化,老一輩人都愛燙。
嶺南氣候常年高溫多雨,濕熱的環境為細菌滋生創造了溫床,燙一下最起碼圖個心安。
在過去,衛生條件有限,燙碗成為老百姓保障飲食安全的有效手段,就像喝開水一樣。
雖然現在衛生條件大幅改善,但燙碗習慣作為一種預防性措施保留下來。
有細心的網友翻出他過往的言論,發現這位教授似乎深諳“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流量密碼。
網友們發現,汪教授此前在講座視頻中,曾對著日本茶道文化大唱贊歌。
打著專家旗號輸出偏見,吃相屬實難看,像這樣“地圖炮”式的發言,簡直作死。
關于“厭惡燙碗”的這番言論,更讓人不禁質疑其背后的真實動機。
作為一名公眾人物,在公開場合發表如此偏激且缺乏尊重的觀點。
汪教授故意拋出這種具有強烈爭議性的觀點,以達到自己的某種目的。
但這種做法無疑是對公眾信任的辜負,損害了專家學者的形象。
在發表言論時,既然身為專家,就更應深入了解事物全貌,避免因片面之詞誤導公眾。
《羊城晚報》發表評論稱,燙碗“惡心”之論,著實惡心!
轉發該評的金羊網編撰人,也怒評“是教授,就做點真學問、提點真問題。扯犢子、噴口水,丈夫不為也。”
這波發言直接拉高了格局,贏得網友一致稱贊。
汪教授的言論不僅傷害了廣東人民的感情,也暴露了其對地域文化的無知和不尊重。
然而在評論區里,網友們卻分成了“挺燙碗派”和“理性分析派”。
廣東本地網友紛紛曬出燙碗日常,就像呼吸一樣自然,不懂別瞎噴。
出去早茶或食飯,不但喜歡用開水燙一下餐具,吃剩的也喜歡打包回家吃。
幾代人都這樣子了,到了教授嘴里卻被稱為“惡心”,實在讓人忍無可忍。
就算不支持的人,也是從節約角度,可能是從節約資源能源的角度看這也是一種浪費吧!
只要提前把餐具、茶具消毒環節做到讓大眾認可,確實是可以減少開沸水高溫消毒。
在這個多元的社會里,每個地域的習俗都承載著獨特的歷史與情感。
與其站在制高點指指點點,不如蹲下身子,用理包容去感受文化的魅力。
無論是燙碗還是不燙碗,都是個人的自由,重要的是相互理解和尊重。
在多元文化通過網絡展現在不同地區的人面前,尊重和理解地域文化差異顯得尤為重要。
對此大家怎么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