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閻錫山的小兒子回到山西忻州,在老宅門口老淚縱橫。然而就在他抬腳準備回家時,卻被一旁的工作人員攔了下來:“同志,你還沒買票呢?不能進。”
“這是我家的祖宅,我曾經住在這里……”
閻錫山的老宅早已經成為了景區,周圍人聲鼎沸,將閻志惠的聲音淹沒其中,他的聲音越來越微弱,再沒有勇氣第二次開口,對別人說這曾經是他的家。
閻錫山帶著全家人敗走臺灣之后,山西老宅空了下來,雄霸一方的山西王成為了故事,閻錫山一家人在這里留下的痕跡,越來越淡。
臺灣的氣候和環境跟山西有很大差別,閻錫山在臺灣居住著很不便,晚年搬過幾次家,但總是找不回山西忻州的感覺。
“臺灣人不知道窯洞的好處,著水泥房子,住著不如窯洞舒服。”
天氣炎熱的時候,閻錫山曾經對人抱怨,要是有間窯洞,那該多方便。身邊人認真告訴閻錫山,臺灣地震多,氣候濕熱,窯洞住著空氣不流通,不適合這里。
閻錫山點點頭不語,他懷念的不僅是舒適的房子,還是山西老家的日子,自己的思鄉之情,跟人說也說不清。
可是聽人說窯洞不適合臺灣,閻錫山不太贊同,他在自己的日記里寫,只要稍加改造,窯洞在臺灣一樣能建起了。
晚年無事,閻錫山真的動手建造一間理想中的窯洞,他結合了傳統窯洞的建造方式,還有西洋式、日本式房屋的特點,建造了一間屬于自己的窯洞,起名叫做“種能洞”。
閻錫山十分滿意,就此住了進去,過著簡樸的生活,一日三餐都是清粥、饅頭就咸菜,偶爾吃個雞蛋補充營養。
閻錫山還在窯洞周圍開辟了一小塊荒地,自己種點蔬菜,這樣的日子,有時候能叫他回憶起在山西的日子。
那時候他是山西王,威風凜凜,家里家里高朋滿座,忻州大宅中每天都有無數人來拜見,子女聚在他的身旁。
昔日的風光很快成為了過眼煙云,無論他曾經在山西有什么樣的抱負,最后還是跟著國民黨軍灰溜溜的逃走了。
閻錫山的子女們,也因為各種原因離開他遠去。他在臺灣的時候,處處受到蔣介石的挾制,最后被蔣介石逼著辭職,只能在不合適的房子里打發時光。
而子女們四散天涯,誰也沒能回家,不管是閻錫山所在的家,還是過去一家人生長的家。
閻志惠年輕時跟閻錫山關系不好,閻錫山到臺灣后,閻志惠就跑到國外經商,對父親閻錫山的境況不再關心。
后來閻錫山孤苦伶仃,也曾想過去美國投奔兒子,可是蔣介石不肯放閻錫山離開,這件事始終沒有成行。
閻錫山建造種能洞,算是一種心理安慰,分崩離析的家庭,潦倒滄桑的地位,還有凄涼孤獨的晚景,這些都是閻錫山無法控制的事情,只有一座自己設計建造的房子,能夠由閻錫山完全掌控。
閻錫山就在這里著書立說,過著清貧的生活,身邊只有幾個副官,可是大家都是半生坎坷,閻錫山并不愿意跟他們追憶往昔。
閻錫山早就接受了,自己無法再重回故鄉的事實,臨終前,閻錫山囑咐副官,要將自己的墳墓朝向北方山西老家的方向,慰藉無法落葉歸根的遺憾。
當閻志惠聽聞父親去世趕回臺灣時,只有那座簡樸的種能洞,還有面向老家的墳墓,叫閻志惠感慨萬分。
閻錫山雖然沒有對閻志惠說,但是這里處處顯露出閻錫山的遺愿,那就是回到故鄉山西。
1992年,閻志惠踏上了回鄉之路,他沿著記憶中的路徑,走到山西忻州老宅門前。山西已經改頭換面,這座老宅依然保持著往日的模樣,仿佛在等待家人團圓。
看著熟悉的門牌,閻志惠忘記了自己早已游子,忘記這里已經不是他的家,不由自主地推門,想要重溫以前的回憶。
“先生,您往后排隊吧,這里買票才能進。”
閻志惠突然回到現實,父親閻錫山走上了無法回頭的路,這座故居從此成了回不去的家,他們為過去的所作所為付出了代價。
閻錫山故居能保存完好,也是因為當初閻錫山花了大價錢修繕,對當地有重要的建筑文化價值,如今來參觀的人,很多都是來看民國時保留下來的古建筑,閻錫山的兒子閻志惠,也成為了游客一員。收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