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秦雪麗 通訊員 賈子藝
近日,著名文化學者、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探訪煙臺市博物館,在鑒賞該館一件寶貝時,馬未都直呼“實屬難得”,這件寶貝就是煙臺市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象牙席。
象牙涼席,被稱為最奢侈的臥具。雍正皇帝在位時,清宮內務府造辦處共制作了5件象牙席供其享用。現如今僅存三件,一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一件藏于我國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一件藏在煙臺市博物館。如此稀世珍寶,長什么樣子?如何會流傳到煙臺?讓我們一起去探秘。
煙臺市博物館收藏的象牙席。
象牙席工藝已失傳百余年
象牙席的編制最早出現在漢代,《魏書》中就有“務獻七寶床、象牙席”的記載。到了清代,象牙席成為歷代皇帝所喜愛的生活用品。煙臺市博物館的這張象牙席是清代雍正至乾隆前期、貨真價實來自廣東的貢品。
此席長2.05米,寬1.25米,重2.2公斤。席的四周用二寸寬的黑色素緞鑲邊。象牙條寬3毫米,厚度僅0.5毫米,按“人”字形紋理編制而成,制作工藝精湛,紋理細密均勻。時至今日,象牙席依然平整光滑,摸上去手感柔軟舒適,潔白而又柔潤的牙絲使象牙席依然能夠收卷自如,富有彈性。
象牙席的制作在明清時達到高峰,由于象牙席用料講究,制作艱難,耗資巨大,后來被勤政和崇尚簡樸的雍正皇帝諭令禁止再造。但是乾隆皇帝即位后,廣東地方官員仍向清廷進貢象牙席,所用象牙多來自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國家。
據介紹,象牙席的制作非常廢料,一只成年大象的象牙只能用到不足百分之十,據老技師講,像這樣的象牙劈絲以及軟化處理技術早就失傳一百多年,這項技術已無人能掌握,這張象牙涼席在中國象牙工藝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曾被龍口“丁百萬”家族收藏
這件珍寶怎會被一座地市級博物館收藏呢?究其原因,與黃縣(今龍口市)“丁百萬”頗有淵源。“丁百萬”是個稱號,是指丁氏家族,意為丁氏家族是“百萬富翁”。相傳清乾隆年間,丁家財產折合白銀五千四百余萬兩。
丁氏家族在經商方面,以經營當鋪為主。據考證,丁家當鋪不僅數量多達幾百家,而且覆蓋面廣,遍布我國東部11個省市。北至黑龍江,南至浙江,均有丁家當鋪,北京更是丁家當鋪集中地。
清朝末年,宮內太監將象牙席偷出宮外,賣給丁家西悅來當鋪,被西悅來當鋪保素堂的丁寶檢帶回黃縣家中收藏。民國初年,黃縣偽稅務局局長孫某,強行從丁家將此席買走。孫某老家是牟平解甲莊,遂將象牙席送回老家珍藏,后孫某將其傳給女兒孫秀英。
1963年,剛成立不久的原煙臺地區博物館,館長史征夫帶人到牟平征集文物時,得知孫秀英家中有象牙席,當即將其購回。1984年,原煙臺地區博物館與原煙臺市(今芝罘區)博物館合并為現煙臺市博物館,象牙席從此珍藏于煙臺市博物館中。
目前,這床象牙席被定為一級國寶,屬于無價之物,成為了煙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見過它的人都被象牙席的工藝所折服。正如馬未都所說:“以象牙織席的技藝堪稱鬼斧神工,能在地方博物館得見此物實屬難得。”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