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瑞雅
“以《江山勝覽圖》為靈感源泉,取其山水意境與文化神韻,緊扣‘甌越古韻,山水相趣’主題,將古畫中的甌越風華,以園林藝術的形式在現實中呈現……”眼下,這個精準詮釋溫州既古典又現代內核的園林——甌越園,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疊山理水”。
提起溫州,人們常想到的是千年商港、南戲故里,或是永嘉學派、百工之鄉……這些鮮明的文化標簽,彰顯出溫州深厚的人文底蘊,與此同時,溫州美麗的山水早已在甌江詩路流傳——王振鵬的《江山勝覽圖》恰是畫卷中的溫州山水與文化結合。這幅畫不但是現存最能反映溫州山水實景的代表之作,亦是溫州展園“甌越園”的創意來源。
近日,“甌越園”總設計師陳麗就從這幅畫開始講述甌越園的設計理念,從而讓人一窺“甌越文脈”在溫州園博園中的延續與傳承。
古畫啟新思
設計理念匠心獨運
溫州的風雅,藏在千年文脈的歷史褶皺里。
如何從中提煉溫州核心文化符號,并轉化為兼具歷史深度與現代功能的景觀語言,同時避免符號堆砌或地域表達碎片化,成了甌越園設計團隊首先面臨的難題。
甌越園設計效果圖
“在收集整理了大量素材和創意后,最終觸發我們創意靈感的就是這幅呈現宋元溫州風貌的古畫《江山勝覽圖》。”陳麗介紹。溫州園林在宋時是高潮,而中國傳統文化中,園林素來與繪畫相融相生。造園家常以畫境為靈感疊山開池,畫家亦以園林為對象描摹托情。畫壇宗師董其昌曾道:“公之園可畫,而余家之畫可園”,一語道破了園林與繪畫相通相契的玄機。
與合肥、武漢、深圳等地歷屆園博園相比,溫州的園博園有著不一樣的山地條件:其依山而建的立體景觀設計,巧妙融合了甌越丘陵地貌特色,形成了“園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生態格局。這其中,甌越園就坐擁1.25萬平方米的湖島空間。立足原生地貌,設計團隊以小見大,采用“意象提煉”的設計策略,以《江山勝覽圖》的山水骨架為藍本,引入溫州典型的雁山楠水等山水元素,構建出園林山水框架。
在復刻溫州山水外形之外,甌越園還承載著詩意內核。
甌越園設計效果圖
永初三年(公元422年),謝靈運任永嘉太守,游歷山水寫下《登池上樓》《登江中孤嶼》等20余首山水詩,溫州由此被稱為中國山水詩發祥地。甌越園巧妙融入了謝靈運山水詩的文化內核,借用謝靈運筆下的“巖下云方合”“池塘生春草”等文學意境,園區計劃打造謝公溪、藕香榭等具象場景。園林中溪澗蜿蜒、草木蔥蘢之處,畫境和詩意自成一體。
晨昏光影在謝公溪畔流轉,四季更替于雁山楠水間顯現,千年文脈通過《江山勝覽圖》的立體再現得以延續。最動人處在于,所有文化符號最終都將服務于生活場景:老者在臨水軒廊吟誦山水詩,孩童在曲徑花階辨認甌越植物,新人在傳統園林中拍攝現代婚紗照。
這種“可游可居可感”的沉浸式體驗,不僅是對溫州“風雅生活”最生動的當代詮釋,更體現了“園中有時空,園中有詩畫,園中有生活”的獨特氛圍。
從一幅古畫出發,甌越園以山水為骨,以詩詞為魂,于亭臺樓閣中再現溫州山川風骨與文化底蘊。在有限的空間中,古意與新思共生,藝術與生活共融。
甌韻入景致
園林處處彰顯文化美
甌越園的主題定位為“甌越古韻 山海相趣”。“古韻”體現為對宋韻山水和詩畫意境的延續,“山海相趣”則通過西苑山水、東園人文的分區設計,呈現“山之靈秀”與“海之包容”的對照格局。
在空間結構方面,園區巧妙地融合了山水開闊視野與人文空間,形成“東西雙園、兩區六景”布局,西苑展示溫州生態之美,東園側重人工技藝與園林趣味。主打山水的西苑,連片的水濱空間盡展自然氣勢。該區域以古畫中的山谷、水系為靈感,打造“碧石雁蕩”“云疊幽澗”“竹影清風”等景觀,突顯溫州自然山水的雄奇秀美;東園則截取古畫中的人文場景,融合門臺、廊橋、院落等傳統元素,透過花窗、芭蕉等前景,營造出“移步換景”的新鮮感。該園區設置“戲韻荷風”“玉堂書香”“榕蔭晚渡”等場景,重點烘托雅致的“池園”氛圍,讓謝靈運筆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的盎然生機在此重現,展現溫州深厚的歷史文化與藝術成就。
甌越園設計效果圖
甌越園東西兩區串聯起自然與人文空間。環游其中,游客能體驗到“從山到水、由野及城、從自然景觀到人文景觀”的完整游線。這種疏密對比的空間過渡,呈現出溫州山水精神與人文底蘊。
文化元素不是牽強附會的點綴,而是貫穿于園林一草一木的精神內核。位于東園的“藕香榭”戲臺上,甌劇、南戲、瑞安鼓詞、永嘉昆曲不時上演,游客可在親水觀演平臺上與“水袖絲竹”近距離接觸。北入口的“榕亭”在蒼坡水月堂形制神韻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飛檐翹角、雕花門窗等細節皆復刻宋代建筑美學特征。步入園中,長廊依地勢起伏巧妙營造,盡顯永嘉麗水長廊傍水而建的獨特韻味。
從白墻黛瓦的民居,到臨江五開間的主體建筑,再到融合鋼結構、落地窗的現代元素,園內建筑處處體現“古為形、今為用”的設計哲學。園內的建筑與小品雕塑,也藏著甌越文化的敘事邏輯。曲徑通幽處,謝靈運雕塑靜立一隅,黃楊木雕、壽山石等非遺小品相互呼應;石梁橋、汀步欄桿間,處處可見“山水詩源、百工之鄉”的文化載體。
透過設計理念,仿佛已經預見甌越園的落地效果——置身其中,宛若走進了一幅舒展的宋代山水長卷。在這里,山水有靈魂,建筑會講故事,游客不再是匆匆過客,而是沐浴文化長廊的旅人。
草木藏巧思
植物承載土地記憶
如果你曾細品過園林之美,就會知道,最先打動人的,往往不是景觀或雕飾,而是那盎然的綠意。
甌越園亦是如此。建成后,首先映入眼簾的,會是虬枝垂須的榕樹、含苞待放的山茶花、郁郁蔥蔥的甌柑林……這些看似隨性的草木組合,其實都經過精細推敲。
“我們賦予植物的不僅是觀賞使命,更承載著土地記憶與區域文化。”陳麗解讀道。
甌越園的植物選擇充分考慮了本地自然生態和人文傳統。溫州市樹榕樹是這里的主要植物,古榕迎風垂須,渲染出沉穩氣韻,也呼應了溫州人熟悉的“榕亭文化”;沿途隨處可見山茶花廊,歷代文人墨客對茶花多有吟誦,如南宋詩人楊萬里曾以“唯有山茶偏耐久,綠叢又放數枝紅”贊美其堅韌品格,與溫州人“敢為人先、堅韌不拔”的精神特質相呼應;一片片根深葉茂的甌柑林,不露聲色地展現著溫州柑橘貢品的歷史。
甌越園設計效果圖
甌越園的植物配置兼顧生態功能與可持續發展理念。考慮到溫州山海交匯、氣候濕潤的特點,園區精心選擇本地適生植物,如無柄小葉榕、黑松、七心紅、五色芙蓉等。這些植物適應性強、易于養護,既能實現四季有景,豐富觀感,還有效降低維護成本;在水體植物設計上,甌越園科學布局植物群落,通過荷花、黃菖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形成“挺水—浮葉—沉水”的立體凈化系統,美觀的同時,也提升水質,營造可持續的生態循環。
不僅如此,甌越園還搭建起了自然與文化之間的橋梁——“竹影清風”景點,將文人雅士的竹韻情懷轉化為婆娑竹影;房前屋后看似尋常的櫸樹與樸樹組合,暗含“前櫸后樸”的家族興旺哲學;玉蘭與翠竹的搭配,寄托著人們平安順遂的生活期許。
甌越園的草木世界,不只是審美設計,更是一種情感流露。這里的每一朵花、每一棵樹都是園林的敘述者,靜靜地講述著人與自然如何共處、文化如何活化的故事。
一園映全域
展示溫州縣(市、區)集萃
眼下,省市城市展區、浙山浙水展區、國際城市展區三組城市展區項目正在有序推進。其中,甌越園項目已基本完成島嶼主體輪廓,工程團隊正按照古典園林造景手法塑造地形地貌,打造自然靈動的山水景觀體系。
作為核心展園,溫州甌越園獨居湖心,如一位謙和的東道主,與主展館、浙山浙水遙相呼應。這種含章未曜的布局,恰似溫州人低調務實的處世哲學——藏鋒守拙,卻自有天地。
甌越園設計效果圖
為了呼應整體展園,甌越園緊隨大園精華,聚焦甌越文化,融謝靈運山水精髓,展示溫州縣(市、區)集萃。這里沒有刻意堆砌的符號,也沒有生硬照搬地復古,而是用一步一景、景景成趣的方式,將溫州的山水、人文與煙火氣輕輕鋪展。
立足地域文化,甌越園實現了從畫境到園境的空間轉變,在山水格局、傳統建筑與人文特色三大維度上達成自上而下的轉譯,共同生成了獨特的展陳空間。
“我們始終以深耕文化底蘊為核心理念,力求讓園子成為可觸摸的人文敘事空間。”陳麗告訴記者,甌越園在保留傳統園林曲徑通幽、框景借景等韻味的同時,巧妙設置網紅打卡點,以期吸引年輕人拍照傳播,實現流量反哺文化傳承。
建成后的甌越園,將為溫州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提供“古今融合”范式。園區內臨水觀戲臺、茶文化體驗空間等開放場景的建設,也將為市民提供沉浸式體驗的文化場所,激活市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使園博遺產從展會空間升華為長期滋養城市精神的文化地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