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第12期
在《機械》1952年第12期中,封面無特別展示。當期共刊載了19篇文章,有5篇譯文。
本期繼續關注產品質量問題,刊登了多篇推廣先進經驗的文章。其中重點推廣了十八廠的產品質量改進經驗,對新式劃線工具、焊接、鉚接、加工表面精度試驗、鏜孔測中心距、插齒刀等也有專文介紹。
點擊圖片看全文
文章主要介紹了十八廠在改進產品質量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以及仍需改進的地方。
首先,樹立了明確的質量意識,改變了工人對質量問題的模糊認識,提高了工作標準。其次,采用特殊工具和加工方法,如專用模具、方塊刀具等,提高了加工精度和效率。同時,加強了技術管理制度,建立了自查、互查、機床檢查等制度,有效減少了廢品和返修品。此外,技術人員與工人密切合作,共同解決技術難題,推廣先進操作方法,幫助青年工人提高技術水平。這些措施使得產品質量顯著提高,主要缺陷減少,生產效率提升。
然而,十八廠在技術管理與生產管理方面仍存在不足,如圖紙修改疏忽、零件供應不均衡、缺乏完善的修理制度等。未來,十八廠需進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修理機制,以實現更高質量和效率的生產目標。
1952年第S1期
在《機械》1952年第S1期中,封面無特別展示。這是本刊歷史上第一本增刊。圍繞“按指示圖表組織有節奏生產”共刊登了20篇文章,也有1篇譯文。
該期增刊源頭來自于1952年召開的先進經驗推廣大會,針對設備利用率不高,認識到是由于生產管理中的組織性與計劃性沒有達到應有水平,為此推廣蘇聯的先進經驗。
點擊圖片看全文
本文是機械工業管理局張有萱局長在推廣大會上的發言,主要介紹了機械工業在學習蘇聯先進經驗、組織有節奏生產方面的工作進展和成效,并對未來的改進方向提出了建議。
張局長指出,過去三年中,機械工業在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下,通過民主改革和技術革新,迅速恢復和發展了生產。盡管在技術管理和質量管理上仍存在不足,但通過加強生產計劃性和技術管理,產品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特別提到,通過推行高速切削法和多刀多刃切削法,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全局第一季度生產任務超額完成。
他強調,盡管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機械工業仍面臨提高產品質量、增加新品種和整頓生產秩序等挑戰。為此,必須重視蘇聯先進經驗的學習,按照指示表有節奏地組織生產,推廣高速切削和多刀多刃切削法,以實現生產管理的革新。同時,要重視原材料供應、技術管理、工具管理和設備維護等工作,確保生產的順利進行。
最后,局長呼吁全體工人和管理人員積極參與,通過加強思想教育和群眾性工作,推動生產管理的進一步改進,為完成全年生產任務奠定堅實基礎。
1952年第S2期
在《機械》1952年第S2期中,封面無特別展示。圍繞“高速切削法、多刀多刃切削法”共刊登了21篇文章,高速切削提高機床回轉速度和切削效能,多刀多刃提高機床切削效能。
本期的文章介紹了兩法在沈陽、大連各廠的推廣進展。除此之外,還提到多卡活法,這是縮短機動時間提高效能的發展方向之一。在深孔加工方面,繼介紹了馬恒昌小組趙殿奎在加工一批鏜床部件時的“套料法”后,又介紹了馬恒昌小組王占學、中村的“深孔套料法”。
文章介紹了王占學和中村發明的“深孔套料法”是馬恒昌車間在深孔加工技術上的重大創新。
該方法通過多刀多刃切削技術,有效提高了加工效率和精度,尤其適用于加工長度達一米以上的復雜深孔零件。
刀具采用空心設計,包含潛孔刀刃、鉆孔刃和深孔刀柄三部分,通過優化刀刃形狀和角度,減少了切削力和振動,提高了加工穩定性。
加工工藝上,先用小直徑刀具鉆孔,逐步擴大孔徑,最后完成套料加工。
該方法不僅使加工效率提高了數倍,還顯著節省了材料,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提高了加工精度和表面質量。這一創新技術,對機械加工領域具有重要的推廣價值。
機床雜志社
官網|
主管|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中國機械工程學會
北京機床研究所有限公司
電話|010-64739683
郵箱|edit@jcs.gt.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