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線之爭,在2025年5月迎來一個重要里程碑……
在電動汽車突飛猛進的今天,電池,仍是懸在行業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續航焦慮未解,安全隱患猶在,能量密度與使用壽命的天平難以兼顧,電動車距離“完全替代油車”的終點似乎還隔著一層技術迷霧。
就在此時,寶馬的一輛i7測試車駛上慕尼黑的道路,成為那個或許能改寫未來的“奇點”。這輛i7的特別之處在于它的“心臟”——一塊真正意義上的全固態電池。它不僅代表著寶馬在下一代電池技術上的重大突破,也標志著固態電池技術從實驗室跨越到了實車驗證階段。這個舉動,或許正是打開電動車下一幕帷幕的鑰匙。
上路!全固態電池的首次實車驗證
近日,寶馬集團宣布,全球首輛搭載全固態電池的BMW i7測試車型在慕尼黑正式上路。這不僅是一項技術展示,更是寶馬與固態電池先鋒企業Solid Power近十年合作的階段性成果。測試車輛搭載的全固態電芯由Solid Power提供,并在模組結構上進行了適配性革新,以滿足寶馬現有電驅系統的性能需求。
此次實測不僅關注基本性能指標,還針對電芯膨脹管理、運行壓力控制和溫度調節等關鍵問題展開深入驗證。寶馬電芯與模組副總裁Martin Schuster指出:“BMW i7全固態電池測試車的上路,充分體現了寶馬的技術開放戰略。我們始終以用戶需求為核心,通過與全球頂尖伙伴的深度協作,持續推動電芯技術迭代。”
這并非寶馬對固態電池的初次涉足。早在2016年,寶馬便與Solid Power展開合作,并通過2021年的戰略投資,2022年在德國帕爾斯多夫共建全固態電池原型產線。如今,這條技術線路不僅貫通實驗室與道路,也彰顯出寶馬對未來電動化方向的深刻判斷與堅定執行力。
值得一提的是,這款測試用電池采用了目前被公認最具產業化前景的“硫化物固態電解質”,完全符合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最新發布的《全固態電池判定方法》團體標準。這再次驗證了寶馬在全球前沿電池標準制定與技術落地中的領導地位。
從理想到現實:固態電池的光環與挑戰
寶馬全固態電池包
固態電池為何被視為下一代電動車的“終極武器”?原因不外乎三個關鍵詞: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好的安全性與更緊湊的結構設計。
傳統液態鋰電池采用的是液態電解質,其安全問題和能量密度始終受限。尤其是鋰金屬負極雖然擁有近十倍于石墨的理論容量,但在液態體系下極易形成“鋰枝晶”,引發短路甚至爆炸。而固態電解質具備更高的機械強度,不僅能抑制枝晶生成,還可以穩定高比能電極材料,理論能量密度可達600Wh/kg,是當下最先進三元鋰電池的兩倍以上。
在安全性方面,固態電解質的熱分解溫度遠高于液態電解液,通常達到200℃以上,顯著降低電池熱失控的概率。更重要的是,即使發生故障,其熱釋放過程更溫和,降低了車輛自燃風險。
然而,技術的理想往往難敵現實的復雜。固態電池在導電性、循環壽命、制造難度及成本控制上仍面臨不少難題。當前固態電解質的離子導電率遠低于液態體系,充放電功率受限,無法滿足高倍率工況需求;而且與電極緊密貼合導致使用中容易開裂,壽命相較液態電池尚存短板。此外,其材料成本遠高于主流電池體系——磷酸鐵鋰成本不足0.5元/Wh,而固態電池則高達2元/Wh,是后者的4倍。
現階段市場上所謂的“固態電池”大多仍為“半固態”技術,即在固態電解質中保留部分液體成分以提升導電性。如智己L6(參數丨圖片)、蔚來ET7等續航破千車型,均搭載此類“過渡方案”。從行業角度來看,真正全固態電池,則被視為電動汽車電池技術的“圣杯”。
中國速度:產業熱情與技術軍備競賽
寶馬的技術突破,讓原本領跑的中國汽車行業,再度感受到競爭壓力。
2024年以來,中國固態電池進入“軍備競賽”階段。上汽、國軒高科、一汽等頭部車企和電池企業先后宣布啟動中試線或量產規劃。其中,上汽表示將在今年底實現固態電池在MG4上的量產應用;國軒的中試電芯能量密度已達到350Wh/kg,并進入裝車測試階段。
政策層面亦持續加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首次將固態電池列為重點方向;2024年2月,工信部等八部委發布《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明確將固態電池列為重點攻關技術;多地政府亦通過政策激勵扶持固態電池全產業鏈發展。
從全球專利布局看,中國已成為固態電池專利申請最多的國家,占全球比重達35%,僅次于日本的37%。在由“數量”向“質量”躍遷的進程中,中國正逐步縮小與技術原發國的差距。
不過,業內共識也很明確:真正的產業化節點或許要等到2027~2030年。在這之前,仍需解決材料界面穩定性、循環壽命、規模制造等關鍵問題。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預測2030年才可能實現小批量裝車驗證,2035年進入真正的規模化應用——寶馬的全固態電池上車,無疑為目前在電池技術領域剛剛有所優勢的中國汽車產業,敲響了警鐘。
著眼長遠:寶馬的中國布局與技術生態構建
BMW i7全固態電池測試車
面對尚在迷霧中前行的固態電池產業化道路,寶馬的選擇是“先上車,再進廠”。通過實車測試提取真實數據,加快反饋迭代;同時,以戰略投資和全球協作筑牢技術根基。
盡管此次測試車在德國本土上路,寶馬的“中國戰略”同樣值得關注。2024年,寶馬聯合清華大學成立未來出行聯合研究院,聚焦熱管理與新材料開發等關鍵技術攻關。在電芯制造層面,寶馬早已與寧德時代形成深度合作,共創的大圓柱電芯實現了能量密度提升20%的突破;而在沈陽,寶馬投資百億元打造的大圓柱電池產線將在2026年投產,真正實現“中國智造,全球標準”。
在生態維度,寶馬更早已構建起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的閉環管理體系,100%退役電池材料實現回收利用。這種對長期價值鏈的投資,既是商業邏輯的體現,也反映出其在可持續發展議題上的堅定承諾。
結語
寶馬i7測試車駛上道路的那一刻,或許并不驚天動地,它沒有打破續航紀錄,也沒有一舉顛覆業界認知。但正是這樣一輛“靜靜開動”的汽車,將過去十年技術積累、產業協作、戰略投入的成果推上了現實舞臺。
在“新世代”戰略指引下,寶馬不僅在電池技術上謀篇布局,更通過持續投資中國、深耕本土創新生態,描繪出一個技術與市場雙輪驅動的未來。這個未來未必一帆風順,但卻在一步步接近——它不一定最快,但方向是對的,腳步是穩的,愿景是遠的。駛向前方的,不止是寶馬的一輛車,更是一代技術,一次產業躍遷,一段未來旅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