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張宣 記者 李楠)近日,由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指導,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與江蘇省歸國華僑聯合會共同主辦的“新時代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報告會”在南京舉行,匯聚全國12個僑聯組織、15所高校、14家公益慈善機構的盛會,吸引了150余位政、校、社、企界代表,圍繞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沿議題展開深度碰撞,探討慈善事業與數字技術融合、人才培養體系創新等關鍵命題。
在“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理念、路徑和方法”議題中,學界權威紛紛回溯歷史脈絡,探尋當代慈善的本土化路徑。
清華大學龍登高教授以“公益慈善的中華傳統與海外發展”為核心,系統梳理古代民間慈善的制度密碼:從善堂、義倉的法人產權制度,到橋會、路會的市場化運營邏輯,再到書院的理事會治理模式,構建起“法人產權、民主治理、以商養善”的傳統慈善框架;上海交通大學徐家良教授則聚焦數智時代的行業變革,指出慈善組織普遍存在的“技術認知斷層”已成為發展瓶頸。海南亞洲公益研究院黃浩明教授以“倡導慈善合規治理”為切入點,提出“黨建引領、匹配國家戰略、擁抱數字慈善”等八大行動指南。
在“AI 助力慈善事業創新發展”環節,科技企業代表與學者共同展現技術如何突破行業邊界。南京理工大學劉江副教授則通過南京某區民政公益創投項目評估案例,展示AI大語言模型如何突破傳統評估的主觀性局限。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公益慈善管理學院執行院長嚴蓓蓓介紹,從 2014年以“公共事業管理(公益慈善管理方向)”試水,到2023年正式獲批本科專業,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構建了“專業素養+核心技能”雙軌課程體系——既有《慈善概論》《公益項目設計》等理論課程,也包含“公益創投實戰”“基金會頂崗實習”等實踐模塊。數據顯示,首屆本科生中40%已進入基金會、CSR部門等機構,印證“崗位導向型”培養模式的有效性。
除了向慈善行業輸送500余名專業人才,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還牽頭撰寫了慈善管理專業教材《慈善事業概論》。并與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合作建立“華商慈善研究院”,致力于挖掘華僑慈善傳統、構建本土化理論體系。“慈善事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科班人才’與‘理論創新’雙輪驅動。”該校理事長李聞海總結。
(學校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