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白宮突然宣布解雇多名負責涉華事務的關鍵官員,其中包括以對華強硬立場著稱的貿易顧問彼得·納瓦羅,而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亞洲事務團隊也遭遇大規模裁員,這一連串動作讓外界紛紛猜測,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政策可能要出大變化。
先說說這個貿易顧問納瓦羅,這人可是白宮出了名的對華強硬派,整天嚷嚷著要加關稅、搞產業脫鉤來打壓中國,之前那些對中國商品加稅的政策都有他摻和。
可誰能想到,如今這個被總統親口夸過是"斗士"的老兄突然就被踢出局了。還有國家安全委員會里管亞洲事務的馬修·波廷格那幫人,也都跟著卷鋪蓋走人。
美國媒體分析說,這次大換人可不是隨便搞搞,根本就是特朗普對現在的對華政策團隊憋了一肚子火,終于爆發了。
說起來,自中美打起貿易戰,納瓦羅這些強硬派搞的那套根本沒見著啥效果。雖說美國給中國商品加了那么多稅,可貿易逆差也沒見縮多少,反倒是美國老百姓和企業多掏了不少冤枉錢。
美國商會算過賬,光是因為貿易戰就讓他們國家丟了差不多24萬個工作崗位,這別說經濟上行了,現在說不好維持不住還得下行。
更打臉的是,白宮喊著要讓企業把產業鏈搬出中國,結果根本沒幾個公司愿意接茬——成本實在太高了,誰也不想做虧本買賣。
這些擺在眼前的問題讓特朗普慢慢回過味來,發現硬碰硬的路子根本走不通。
其實特朗普政府現在調整對華政策,說到底還是碰壁碰出來的教訓。
打了這么長時間,美國在關稅、科技制裁、金融限制這些方面沒少使絆子,可中國愣是扛住了壓力,這種"越打越精神"的局面讓美國人明白,光靠單方面施壓根本逼不動中國。
更要命的是,美國自己家里先鬧起來了。
農業那邊最直接,貿易戰打得最兇的時候,美國大豆出口直接腰斬,農場主破產的比過去十年加起來都多,要知道當初特朗普上任少不了這些農場主的投票,可如今他們被自己選出來的人背刺,怎么能不急?
這些自家后院的火越燒越旺,搞得特朗普的基本盤都開始動搖:這么搞到底圖個啥?
說到這次人事變動,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特朗普壓根信不過那些官僚機構。他老早就嫌棄國家安全委員會這些人辦事太磨嘰,覺得他們太保守,耽誤了他"美國優先"的大計。
比如說之前封殺TikTok的時候,國家安全委員會建議走法律程序慢慢來,可特朗普非要直接下行政命令,結果被法院給攔住了。
這種矛盾鬧多了,特朗普干脆甩開膀子自己干,直接"跟著感覺走"越來越依賴自己的直覺和小圈子的親信。
而這種的風格在這次人事調整里特別明顯。
把納瓦羅這幫人趕走之后,特朗普壓根沒找新人來頂缺,反而把對華事務的決策權都攥在自己手里。
有分析說,這么搞可能意味著特朗普要換個打法:一方面可能會在關稅這些事上松松口,換中國在貿易協議里讓步;另一方面說不定會把經貿問題和南海、臺灣這些安全議題綁在一塊,給自己多攢點談判籌碼。
白宮這么一折騰,不僅僅是下崗的人心里翻江倒海,國際上也很關注。
歐洲那邊有智庫就說,特朗普團隊現在分崩離析的,搞不好美國對華政策要變成沒頭蒼蠅,今天一個主意明天一個主意的。
特別是在氣候變化等等這些需要全球合作的事情上,美國要是突然變卦,整個國際合作的基礎都得動搖。
現在最大的懸念是,這次人事大換血到底算不算特朗普對華政策要大轉彎?還是說只是他中期選舉前最后的混亂?
短期來看,特朗普剩下的時間根本不夠搞什么大動作,頂多就是簽幾個行政令、放幾句狠話來保住自己"對華強硬"的面子。
但往長遠了看,這次變動其實暴露了美國對華戰略的根本難題——不管是全面對抗還是選擇性合作,都攔不住中美實力對比的變化趨勢。
說到底,白宮這次解散涉華事務團隊,等于給特朗普政府的強硬路線畫了個逗號。
不管是因為碰壁太多不得不改,還是為了新戰略做準備,這個變動都說明中美關系的水有多深多渾。
往后幾十年,怎么在競爭和合作之間走好平衡木,還是兩國最大的難題。但可以肯定的是,誰要是還想玩單邊主義那套,最后只會讓全球化帶來的問題變得更難收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