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沉痛哀悼!
5月25日16時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發布訃告,我國手外科泰斗、中國工程院院士顧玉東因病搶救無效,于5月24日下午離世,享年87歲。
顧玉東院士是我國手外科、顯微外科、肢體功能修復與重建外科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1961年從原上海第一醫學院畢業后,顧玉東院士投身于手外科的學科發展,從零起步,帶領華山醫院手外科屢創“全球第一”,為我國手外科的學科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手外科泰斗是如何煉成的
顧玉東,1937年10月生于山東章丘,幼年隨家人遷居上海。10歲時的一場腦膜炎高燒險些奪去他的生命,幸得一位徹夜守護的王醫生救治。這段經歷在他心中埋下“成為好醫生”的種子。1955年,初中畢業,顧玉東就報考了上海市衛生學校,畢業后進入上?;S保健站工作,后在黨組織鼓勵下考入上海第一醫學院(今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1961年畢業時,他本計劃投身心內科,卻因國家需求被分配到華山醫院手外科——一個剛成立一年的新興科室,師從中國手外科奠基人楊東岳教授。
在楊東岳的引領下,顧玉東從書寫病史、清創操作等基礎工作做起,逐漸成長為手外科領域的開拓者。他回憶道:“楊老師教會我,醫生對患者的責任不僅在于技術,更在于細節。” 1966年,他參與完成世界首例足趾移植再造拇指手術,開啟了中國手外科的國際影響力。此后的六十年,他始終踐行“聽黨的話,學白求恩,做人民的好醫生”的信念,為100名失去手指的患者進行了足趾移植,成功率93%,徹底將華山醫院手外科打造成全球頂尖團隊。
顧玉東的行醫生涯始終圍繞“四心準則”——對患者有同情心、對工作有責任心、對事業有進取心、對同志有團結心。
他常以一次失敗的手術警醒后輩:由于足背動脈和進入第二趾的血管非常細,在顧玉東做完手術后,“新造”的大拇指并未能恢復血供,導致19歲女孩因足趾移植失敗失去腳趾,盡管家屬寬容,他卻自責多年,最終耗時五年首創“第二套供血系統”,在那之后,華山醫院手外科的足趾游離移植再造拇指手術成功率100%,徹底攻克血管變異難題。
在臂叢神經損傷領域,他打破傳統思維,從數千例手術記錄中發現頸7神經的代償規律,首創“健側頸7神經移位術”。1986年,一位黑龍江青年因車禍左臂癱瘓,傳統療法束手無策。顧玉東大膽移植患者健側頸7神經,歷經10小時顯微手術,成功恢復患肢功能。這一技術被譽為“中國手外科對世界的貢獻”,至今全球沿用。
顧玉東一生攬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國家發明獎2項,并獲“白求恩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最美醫生”等殊榮。他的成就不僅在于技術創新,更在于推動學科轉型:從工業創傷修復拓展至最熱門的手—腦互動領域。
2018年,他與學生徐文東團隊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外周-中樞通路修復肢體運動障礙”研究,標志著我國在肢體功能重建領域長期處于世界領先行列,該成果入選年度“最受矚目研究成果”。
顧玉東常以“四重境界”勉勵學生:能看病、能治疑難病、能預判疾病、愿為患者犧牲。他培養的團隊延續著“肩并肩”傳承——導師站在學生身后,既傳授技藝,更承擔風險。他開發的手指保健操惠及百萬老人,主編的《中華手外科雜志》成為學科標桿,而那張寫滿病例的卡片墻,則見證了他從“拓荒者”到“領跑者”的每一步。
他視手內部肌功能重建為“醫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顧玉東院士87歲高齡仍堅持每周查房,托起患者殘掌道:“我們要治的不僅是存活率,更是擁抱未來的希望。
2025年5月24日,是周六,87歲的顧玉東如往常般到崗工作。自1961年從醫以來,他堅持每周六天醫院作息,即便晚年退居二線,仍參與查房、指導科研。當天下午,他在辦公室突發心梗,經搶救無效逝世。學生徐文東回憶,離世前三天,顧玉東還在聽取團隊關于“頸7神經交叉移位術”國際反響的匯報,并囑托“從修復手到重塑腦,攻克更多難題”。
他生命的最后時刻,是六十載醫者生涯的縮影:病房、手術臺、實驗室構成他的人生坐標,患者的笑容是他畢生追求。
顧玉東院士用一生詮釋:醫學的終極價值,不在于征服多少技術高峰,而在于以仁心照亮每一個生命的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