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干出血,醫學界公認的“生命禁區”——出血5毫升致死率飆升,超過10毫升幾乎宣告死亡。然而在山東省立第三醫院腦出血診療中心,一位腦干出血量高達30毫升的患者竟奇跡般掙脫死神之手。這場生死較量背后,是一項顛覆傳統的手術技術:機器人導航可視化微創抽吸術(RAVMIA)。它不僅改寫了腦出血治療的“不可能”,更讓無數瀕臨絕望的家庭重燃希望……
顛覆傳統
RAVMIA技術破解腦出血治療難題
腦出血,尤其是深部基底節和腦干出血,因致殘率高、手術風險大,長期困擾全球神經外科醫生。傳統開顱手術需切開顱骨,易損傷腦組織;微創內鏡雖能精準操作,卻仍可能造成厘米級創傷;而機器人置管術雖創傷小,卻因“盲操作”導致血腫清除效率不足。
如何破解“高效清淤”與“最小損傷”的矛盾?山東省立第三醫院腦出血診療中心主任、神經外科三病區主任、知名專家王庭忠教授團隊,創新性融合機器人導航與接觸式可視內鏡技術,研發出RAVMIA技術。這項技術通過機器人精準定位血腫位置,結合內鏡實時監測,實現了毫米級別腦副損傷條件下的高效血腫清除。
2025年,該技術相關論文在SCI期刊發表,并在第九屆世界腦出血大會(WICH)上引發轟動。國內外專家評價:“這是腦出血治療領域的里程碑式進步!”
技術三大核心優勢:
1.精準導航:機器人規劃最優路徑,避開重要血管與神經。
2.實時可視:內鏡“直播”手術過程,血腫清除一目了然。
3.創傷極微:術中僅需在頭皮開一個小孔,術后僅縫一針,為患者縮短康復周期。
適應人群:
1.基底節中等量出血(20-40ml)造成的言語或肢體運動障礙,發病5天內。
2.腦干出血(大于5ml)造成的昏迷或生命體征不穩定。
生死逆轉
30毫升腦干出血患者的生命奇跡
42歲的孫先生(化名)是家中的頂梁柱,卻在某日突然暈倒,深度昏迷。急診CT顯示:腦干合并第三腦室出血量達30毫升,血壓飆升至220/100mmHg,呼吸微弱,四肢癱瘓。腦干是大腦的司令部,即使很小的損傷都可能引起嚴重的后果,素有“生命禁區”之稱,30毫升的出血量讓孫先生的生命危在旦夕。面對如此兇險的病情,傳統開顱手術風險極高,家屬幾近崩潰。幾經輾轉來到山東省立第三醫院腦出血診療中心,RAVMIA術成為他們的唯一希望。
王庭忠教授團隊選擇了最佳的穿刺路徑——經橋臂入路直達血腫腔。術中,機器人根據預設的手術路徑,精準定位,進行多次抽吸,直至內鏡監測證實血腫腔內可見的固體血塊已清除。同時在血腫腔內置入引流管,進行枕角腦室外引流,并隨時監測顱內壓。
生命之危終于解除。康復治療中,在醫護人員的精心診療照護下,術后第6天,孫先生拔除引流管;第10天,自主呼吸恢復;第15天,下肢肌力提升至1級,肌肉出現輕微收縮,孫先生的每一次細微的進步,都讓家屬淚流滿面:“我們等到了奇跡!”
王庭忠教授表示,腦出血診療中心不僅在血腫清除技術方面取得突破,更在腦出血后遺癥的外科治療領域持續深耕。中心各科室專家聯合開展的頸7神經轉位術治療偏癱、脊髓電刺激術,以及昏迷促醒手術等創新療法,為眾多腦出血后遺癥患者帶來了新的康復希望。未來,這支團隊將繼續以“機器人+內鏡”為劍,以“毫米級匠心”為盾,為更多患者劈開黑暗,點亮重生之光。
專家介紹:
張榮偉
神經外科主任,神經外科首席專家,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
擅長顱底腫瘤顯微外科手術治療,有近百例腦干腫瘤手術經驗;單鼻孔經蝶垂體瘤切除,尤其是海綿竇侵襲性垂體腺瘤顯微手術治療具有獨到技術優勢,有千余例經蝶顯微手術治療垂體腺瘤經驗;巖斜區腦膜瘤及矢狀竇旁巨大腦膜瘤顯微外科手術治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豐富的經驗。開展的急診顱內動脈瘤顯微手術夾閉術,挽救了數百名危重患者生命。開展功能神經外科手術,外科治療帕金森病有兩千余例的臨床經驗。
兼任山東省疼痛醫學會神經調控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神經調控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腫瘤多學科綜合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編委,《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編委,《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編委,《實用醫藥雜志》編委。第一作者發表論文96篇,主編專著1部,參編3部。主研獲軍隊醫療成果三等獎5項,山東省科技三等獎1項。2008年參加汶川抗震救災,表現突出,榮獲“全國抗震救災模范”榮譽稱號。2008年獲第五屆中國醫師獎提名獎。2011年榮立三等功一次。獲評2022年度“山東好醫生”。
出診時間:周二下午
王庭忠
腦出血診療中心主任,神經外科三病區主任,知名專家,外科學教研室副主任,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
擅長出血性卒中微創內鏡手術、缺血性卒中的顱內外血管重建術、機器人導航手術等。
美國華盛頓大學訪問學者,兼任中國卒中學會腦出血微創治療分會常委,歐美同學會醫師協會腦血管病分會委員,國家衛生健康委腦出血外科診療能力提升項目受聘講師,山東省卒中學會出血性卒中分會常委,山東省醫學會醫用機器人分會委員,山東省疼痛醫學會神經調控專業委員會常委,《腦出血》期刊編委,編輯部主任,遼寧省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委員,遼寧省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師分會委員,遼寧省腦損傷疾病質量控制中心委員,遼寧省生命科學學會神經外科分會委員。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等多項課題。發表多篇SCI論文,單篇最高影響因子7.19。累計培養碩士研究生12名。
出診時間:周三全天
張建斌
神經外科副主任,神經外科一病區主任,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
擅長功能及立體定向神經外科疾病的診治。采用DBS治療帕金森病、梅杰綜合癥及其他運動障礙性疾病;昏迷促醒及植物人促醒的腦深部電刺激(DBS)及脊髓電刺激(SCS)手術;藥物難治性癲癇的外科治療;手術及神經導航下射頻治療三叉神經痛、微血管減壓治療面肌痙攣等顱神經疾病;腦積水、顱內感染及顱骨缺損的手術治療;神經重癥患者的救治;擅長采用微創技術處理各種顱內腫瘤。
兼任山東省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專委會青年委員會委員,山東省疼痛醫學會神經調控青年委員會主任委員,山東省醫師協會急診創傷醫師分會神經創傷與重癥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激光醫學會腦瘤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疼痛研究會神經脊柱脊髓專業委員會委員、小兒神經外科委員會委員。
出診時間:周一全天
杜曉光
神經外科三病區主任醫師
從事神經外科臨床工作20余年,擅長顱內動脈瘤、頸動脈狹窄、顱內動脈狹窄、高血壓腦出血、顱腦外傷等疾病的介入或微創手術治療,腦外傷、腦出血、腦梗死、脊髓損傷后遺癥的康復治療及長期昏迷患者的促醒治療。
兼任山東省疼痛醫學會第二屆神經調控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三屆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卒中學會出血性卒中分會委員,山東省疼痛醫學會第一屆青年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完成省廳級科研課題3項,參加2部醫學專著編寫,發表SCI論文及國家核心期刊論文多篇。
出診時間:周四全天
來源:山東省立第三醫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