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非遺視頻創作大會”在江西婺源舉行期間,主辦方舉辦了“非遺視頻創作大師課暨經驗交流分享會”,邀請知名導演徐崢向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授課。“我是一個非遺短視頻發燒友,”徐崢在現場說,“非遺視頻的創作需要代入人的故事,這是核心。”
徐崢在“非遺視頻創作大師課”現場授課
創意哪怕很爛,也要允許
他提到,創作的第一要義是要允許創意的發生。“為一個視頻想100個創意,哪怕有些看起來很爛也要允許,因為和其他元素結合后可能會變得很棒。“也許100個點子里就有一個是絕佳創意,這個點子就是流量密碼,有了它就能做出有流量的視頻。”
徐崢說,當我們用微距慢鏡頭每秒120幀拍攝苗族非遺,飛濺的火星與匠人專注眼神構成了動態敘事——此時非遺技藝不再是靜態的標本,而是承載著工匠精神的視覺語言,“電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非遺影視化的本質就是用鏡頭重新編碼我們的文化基因。”
徐崢認為,流量需要極致和優質的內容。如何讓內容具有獨特性、個性化,需要從自身尋找一種敘事方式,通過時間、地點、場景、色調、節奏、韻律、氣質等元素的運用,形成這個視頻整體的創意。
非遺魚燈
2025非遺視頻創作大會現場展示的非遺項目
非遺需要商業化
對于非遺與商業化的話題,徐崢認為,非遺需要商業化。“有人認為非遺商業化不好,這種心態不對。只有形成商業生態,產生供需關系,非遺才能流通起來,進而傳播傳統文化。文化源于衣食住行或儀式感,非遺作品凝聚了大量心血,本就應該有高價值,從而讓人對其產生敬畏心,尊重并珍視它,得到時才會覺得來之不易,這才是真正的商業邏輯。”
非遺視頻創作大師課暨經驗交流分享會現場
非遺需要關注人
對于影視與非遺的跨界創作,徐崢認為,這本質上是一場關于文明傳承的接力賽。無論使用長篇電影還是短視頻作為展現形式,講好故事是核心。“當電影工業的‘新’與非遺技藝的‘舊’相碰撞,我們有機會創造出既能打動當代觀眾,又能傳承千年文明的好故事。”
“這其中的核心是,好的創作者要在作品中代入人的故事——人和物的關系,人和季節的關系,人和歷史的故事,人和環境的關系。將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歷史等要素結合在一起的時候,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或非遺視頻創作者一定能找到其自身的獨特性。”
“我們在拍電影的時候要問的一個終極問題,這個故事跟觀眾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要來看你這個故事,為什么要關心你、為什么代入,這就是形成敘事背后非常重要的一個核心點。所以,百年傳承下來的非遺作品,要考慮當用一個視頻去表現這個作品時,它和我們現代都市人有什么關系,年輕人為什么要為這個作品停留?這些都會形成短視頻的設定。所以在非遺的背后對于人的塑造是很重要的。抓到了這個精神內核才能展開你的敘事。”
“比如做上海小籠包,堅持高品質、獨特工藝和儀式感,把小籠包做到極致好吃,它就承載了文化,人們為吃小籠包排隊的過程也形成了文化。在電影創作中,一定要表現和抓取這種文化元素,否則講人的故事就會流于表面。”
突破同質化創作,跳出“爆款復刻”思維
對于廣彩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在講座現場提問,如何借鑒電影的敘事和表現手法,呈現廣彩背后的嶺南風情,讓廣彩技藝走向全國,讓更多人喜愛?徐崢認為,非遺短視頻需突破傳統工藝記錄的局限,通過文化敘事與情感聯結,展現非遺背后的精神內核,“當前許多非遺短視頻仍停留在‘記錄制作過程’的層面,而創作者需從工匠身份轉向敘事者身份。”
他強調,非遺雖借助物質形態存在(如廣彩瓷器、板凳龍道具),但其本質是“文化精神力量的載體”,需通過短視頻傳遞其與人的情感聯結、與環境的共生關系。他建議創作者從“時間、地點、人物、情節”四大敘事要素切入,例如通過展現廣彩制作的季節性(如晾曬場景)、地域性(如嶺南自然風貌)以及匠人的生活細節,構建非遺的立體敘事。
徐崢也表示,非遺短視頻需突破同質化創作模式,他呼吁創作者跳出“爆款復刻”的思維定式。同時,他強調文案的價值:“好的解說詞是工藝的‘第二語言’,既能補充技術細節,又能傳遞文化溫度。”
針對短視頻“快節奏焦慮”,徐崢認為,“影像的質感、顏色、氣質是很重要的,真正能夠留住眼球的不一定僅僅是快。”當代年輕人更易被“沉浸式片刻”吸引,如山林間挖一段筍,就提供了精神停留的片刻,在那么忙亂、繁復的過程中,心突然停留下來了。
非遺視頻創作大師課暨經驗交流分享會現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