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航空史上,“女武神”這一名號始終與突破極限的科技探索緊密相連。
1954年,當北美航空公司總工程師沃爾特·斯皮瓦克在五角大樓的會議室里鋪開設計圖紙時,他或許未曾料到,自己筆下的XB-70“女武神”會成為冷戰時期最具爭議的航空爛尾工程。
當時,面對蘇聯薩姆-2防空導彈對B-52機群的致命威脅,美軍渴望獲得能以3馬赫穿透防空網的“絕對速度武器”。
這個看似瘋狂的構想,在斯皮瓦克團隊的演繹下逐漸具象化。三角翼前緣可下折65度的設計,配合激波捕獲技術,在3馬赫巡航時竟能將激波轉化為額外升力。這種被稱為“壓縮升力”的創新,使XB-70成為人類首款實現持續超音速巡航的載人飛機。
XB-70的尾部是6臺通用電氣YJ-93發動機,呈一字長蛇陣排開,它們以每秒27噸燃油的恐怖消耗量提供動力。機腹進氣道采用S形結構,實現雷達隱身,而鈦合金蜂窩夾層蒙皮,可以讓它在達到3馬赫時,低于機體產生高溫,維持機身結構強度。這些技術的疊加,讓這架250噸重的鋼鐵巨獸在1964年5月11日首飛時,就刷新了人類對飛行器性能的認知邊界。
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試飛中,XB-70A展現出令人震撼的實戰潛力。它可以攜帶14枚W-62核彈,總當量為2000萬噸TNT,理論上能在一1小時內摧毀蘇聯十大工業中心。
更驚人的是,該機從開始暖機到離地僅需25分鐘,滑跑距離不過45秒,飛行員無需穿著笨重的抗荷服,這在當時堪稱革命性突破。然而,看似完美的設計背后暗藏致命缺陷。
飛機使用的硼基燃料燃燒產生的劇毒氧化物,迫使地勤人員時刻穿戴防化服,頭戴防毒面具。3馬赫飛行時,機翼蒙皮層開裂,長度有60公分,這迫使其安全速度降至2.5馬赫,也就是說它飛不到預定速度。
而最致命的威脅來自外部環境,1960年,不可一世的U-2偵察機被薩姆-2導彈擊落,徹底動搖了高空高速突防的可行性,這類飛機只能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雖然美國人不死心,但是1966年的一場事故,徹底讓“女武神”黃了,它的二號原型機尾流干擾了F-104戰機,導致二者相互碰撞,直接終結了項目,更宣告了高空高速至上主義的破產。
雖然沒有正式服役,但是XB-70的技術血液還是流傳了下來。
其可變后掠翼由B-1B“槍騎兵”繼承,鈦合金加工經驗讓SR-71“黑鳥”偵察機的制造成為可能,雖然還是不成熟,但是它沒有被擊落過,而項目積累的激波控制技術甚至為航天飛機重返大氣層提供了關鍵參考。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的最大敵人蘇聯,也從XB-70的失敗中汲取教訓,研制出兼顧航程與突防能力的“白天鵝”圖-160,不再在轟炸機上追尋極限速度。
在加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博物館里,幸存的XB-70A靜靜陳列,機身上的灼痕如同冷戰時代的灼熱記憶,提醒著后人,軍事科技真正的價值不在于突破物理極限,而在于與戰略需求相符合。
從戰略價值層面審視,XB-70的悲劇性在于生不逢時。
1961年肯尼迪政府上臺時,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已經意識到,面對蘇聯不斷升級的防空體系,超音速突防的成功率已不足15%。飛機飛行的再快,上面也要有駕駛員。即便是在冷戰那個時代,防空導彈也能輕輕松松做到20個G以上的過載。XB-70即便可以做這么大的機動,躲掉防空導彈,當它降落時,地勤人員估計要用鏟子來鏟玻璃上的駕駛員了。
正因為此,后來美國不再研發這種高速轟炸機,轉而研發隱身低速的戰略轟炸機。所以B-2在設計思路上就和圖-160、B-1B這類戰轟不一樣。
在當下,落后的不再是高空高速的轟炸機,而是轟炸機本身。目前世界上幾個重要的軍事大國都在想方設法研制反隱身雷達,像B-2和B-21這類飛機的戰場生存率也在降低,農林用的光學雷達都能時刻盯著它。
近期美軍調動6架B-2威懾“波斯”,飛到迭戈加西亞基地,結果全程被媒體報道,各種衛星圖像在網上流傳。隱身轟炸機行蹤被盯得死死地,從這個角度來看,它也失去了戰略價值。
當戰略轟炸機不再戰略,每年花十幾億美元去維護還有什么意義?這些錢完全可以制造幾十枚高超音速導彈,戰時它們的毀傷效率要比轟炸機高。
轟炸機只有在完全取得制空權的情況下,使用起來才是最高效的??墒?,當下沒有哪個國家開戰敢保證自己有100%的制空權,看看俄烏戰場上圖-160出動了幾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