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玩這一行,最讓人憋屈的莫過于手里明明攥著真東西,卻總被當成“地攤貨”。而那些拍賣行里動輒天價的物件,往往不過是多了幾張紙、幾個名字、幾段故事。
現實如此,與其憤憤不平,不如琢磨一下:既然游戲規則改不了,怎么才能讓自家的寶貝也搭上這趟“鍍金快車”?
1、身份,是藏品的第一張門票
現在的拍賣行,開口閉口就是“傳承有序”“名家舊藏”。可普通藏家手里的東西,哪來的那么多“傳承”?要么是祖上傳下來的,要么是早年地攤上淘的,總不能跟拍賣行說:“這件青花是我爺爺用兩袋白面換的?!比思也恍?,也不認。
怎么辦?你得給藏品“辦證”。
早年香港有個頂級藏家圈子,叫“敏求精舍”,成員不是銀行家就是大學教授。他們定期辦展覽、出圖錄,每件藏品經手過誰、展覽過幾次,全都有據可查。后來他們的東西上拍,價格往往比同類藏品高出幾倍,原因很簡單,“出身”夠硬。
普通藏家雖難比肩這種頂級圈子,但可以借鑒思路:
加入正規收藏協會(不是野雞機構),混個臉熟,讓藏品有“組織背書”。
爭取上專業刊物,比如《收藏家》《典藏》,一篇正經的學術引用,比十張民間鑒定證書都管用。
辦小型展覽或私密品鑒會,邀請圈內人站臺,拍幾張像樣的現場照片,日后就是“流傳記錄”。
這些操作,說白了就是給藏品“攢簡歷”。沒簡歷的東西,就像沒學歷的能人,再厲害也得先過“懷疑”這一關。
2、故事,比真假更重要
仔細觀察那些天價拍品,真正從明代傳到今天、每任藏家都記錄在案的,其實鳳毛麟角。大部分所謂的“傳承有序”,不過是近幾十年里被某位知名藏家經手過,然后經過幾次轉賣,故事越講越精彩,最后成了“傳奇”。
比如那件2.8億的雞缸杯,最早是仇焱之在1950年代花1000港幣從香港地攤上買的。后來幾經轉手,每次交易都被記錄,加上仇焱之本身是頂級藏家,雞缸杯的“身世”就越發顯赫。到最后,買家花天價買的早已不是杯子本身,而是它背后的“光環”。
民間藏家能學什么?
別急著賣,先“養”故事。讓藏品出現在學術文章、展覽圖錄里,時間久了,自然有人認。
結交文博圈的人,比如給博物館捐點小件,混個捐贈證書,日后就是“官方認可”的佐證。
控制曝光度,別一上來就吹“國寶”。稀缺感才是王道,滿世界嚷嚷“我有元青花”的,反而沒人當真。
3、圈子,決定藏品的天花板
古玩這一行,最值錢的往往不是東西本身,而是它背后的“人脈”。同樣的瓷器,在地攤上叫“老貨”,在藏家手里叫“傳承”,到了拍賣行就成了“文化瑰寶”,差別就在于是誰在捧它。
有位玩玉器的朋友,早年東西死活賣不上價,后來他咬牙贊助了一場學術研討會,請了幾位博物館專家站臺。半年后,他的藏品出現在某本專業圖錄里,再上拍時,價格直接翻了三倍。買家買的不是玉,而是“某專家曾研究過”這份背書。
所以,別光埋頭玩收藏,得學會:
混對圈子,別跟那些天天喊“國寶幫”的人混,多接觸正經藏家、學者。
學會“造勢”,比如借展覽、出版、媒體報道,讓藏品有“公共記錄”。
別貪快,真正的高端變現,往往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布局,急不得。
4、現實很殘酷,但規則可以玩
很多人抱怨拍賣行“只認傳承不認貨”,可換個角度想,如果你是買家,面對兩件看似差不多的瓷器,一件是“某藏家舊藏,著錄于某書,展覽于某館”,另一件是“朋友轉讓,來源不詳”,你會選哪個?
高端收藏的本質,是風險控制。 有錢人不怕花錢,怕的是買錯。所以,與其抱怨規則,不如學會利用規則:給你的藏品攢夠“信用”,它自然能賣上價。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你的東西得是真的。 如果本身是贗品,再怎么包裝,也經不起推敲。真正的玩家,既要有眼力,也得懂世故。否則,再好的寶貝,也可能被埋沒在民間,成了“懷才不遇”的遺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