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記者 喻淑琴 廣州報道
5月27日,南方財經記者從廣東省林業局獲悉,廣東省財政安排28.03億元公益林補償資金,一方面為6600余萬畝公益林提供堅實保障,筑牢生態保護基底;另一方面,將591.92萬元資金專項,用于去年全國首創的紅樹林生態補償機制,加速其高效落地,釋放生態保護綜合效能。 同時,廣東還創新推出公益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激勵補償機制,韶關始興縣桃源村等首批6個村集體因在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方面成效突出,各獲30萬元激勵資金。
這一資金布局以“基礎補償+激勵引導”雙軌探索,成為廣東生態經濟協同發展的“助推器”:既守住生態底線,又通過激活林地經濟價值,探索出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市場化路徑。該模式釋放出多重效益,不僅讓林農共享生態紅利,也為全國綠色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樣本,為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同共進注入了強勁動力。
廣東是我國紅樹林分布面積最大的省份,全省紅樹林總面積達1.14萬公頃。2024年,廣東在全國率先將紅樹林作為公益林的特殊區域納入生態補償范圍,并根據《廣東省省級以上公益林結合森林質量分類差異化補償方案》,給予最高標準56元/畝的補償。據統計,2024年已納入生態補償范圍的紅樹林面積共10.57萬畝,約占廣東全省紅樹林總面積的62%,補償資金共591.92萬元。
在推動紅樹林保護的同時,廣東還首創了公益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激勵補償機制。2025年,廣東對首批6個在林木食用菌培育、仿野生種植、南藥益智產業發展以及森林旅游等方面表現突出的村集體,各給予30萬元激勵資金。首批獲激勵的村集體分別是始興縣羅壩鎮桃源村、高州市新垌鎮高良村、翁源縣江尾鎮東鵲村、梅江區城北鎮玉西村、平遠縣上舉鎮八社村和惠東縣寶口鎮龍坪村。
廣東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強調,30萬元激勵資金是對村集體在生態保護與林地經營效益提升方面協同共進的肯定,同時也釋放出政策信號,旨在形成“示范—復制—推廣”的傳導效應,進一步推動形成生態資源保護、產業價值提升、群眾共享紅利的可持續發展格局。
據了解,2025年,廣東還將繼續加大紅樹林保護力度,按照林草濕荒普查形成的“一張圖”數據,確定全省紅樹林范圍并納入生態補償。同時,積極探索并推動實施公益林可持續經營,推動增加林農收入,促進全省生態公益林保護與利用均衡發展,充分發揮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綜合效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