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文化中心的劇院里,四根楠木大柱豎起,描金龍椅緩緩移出,珠簾在光影中搖曳,慈禧的華麗朝服與德齡的西式蕾絲裙擺交織,《德齡與慈禧》作為第35屆澳門藝術節的重磅劇目,再次上演。
“沒有人可以譏諷愛”,這句劇中的高光臺詞,就像純愛劇里的吶喊,在權力的陰影下閃著理想主義的光。愛是藝術作品里平常恒久的主題,如何在歷史的外衣下編演出新意,非常考驗創作者的功力。何冀平筆下的這部紫禁城“童話”,改編自裕德齡的回憶錄《御香縹緲錄》,講述受西方教育的清朝格格德齡進入紫禁城,與慈禧太后、光緒皇帝以及后宮眾人互動的故事。劇本并未拘泥于歷史事實,而是意圖挖掘歷史人物作為“人”的情感維度,以現代的目光解構權力與情感。劇中,“愛”不僅是男女之情,更涵蓋了親情、友情和家國情懷。
串聯全劇的德齡,作為權力場外的闖入者,以西方視野挑戰深宮陳規。但此番她的形象跳脫了清宮劇中常見的“帝王情人”套路,更注重獨立人格與思想的光芒。扮演者郎玲靈動清亮,劇本給她注入了近乎無懈可擊的智慧與勇氣,是最帶著理想主義色彩的“完美角色”。但過于理想化的敘事常常刻意回避了歷史的殘酷性,帶來童話般的失真感。
而慈禧的扮演者江珊,無疑是全劇的支柱。她將“慈禧”從專橫太后的刻板印象中拉出,賦予了這一歷史人物鮮活的生命力,威嚴與脆弱、好奇與保守、渴望愛卻困于孤獨。江珊點燃了劇中情感與戲劇張力的火花,也點燃了與對手演員的化學反應。
在與德齡的對手戲中,江珊展現了慈禧從威嚴到柔情的細膩轉變。就像所有剛硬的歷史褶皺里,都藏著柔軟的人性絲線,在一場關于“愛”的對話中,當德齡向慈禧解釋男女之情的純粹與美好,唱起法語版《愛的禮贊》,慈禧深埋的少女情思被喚醒。江珊通過微妙的眼神流轉與語氣變化,將慈禧從不屑到動容的心路歷程刻畫得淋漓盡致。這場戲幽默溫馨,但江珊在細微處傳遞的脆弱感,更讓觀眾感受到愛的珍貴與無力。
如果說愛是劇中的光,權力則是籠罩一切的陰影。《德齡與慈禧》通過慈禧與光緒的關系,深刻描繪了權力對人性的扭曲與束縛。慈禧作為紫禁城的實際掌權者,表面掌控一切,實則如她自己所述,是“代你們受過的囚犯”,江珊的聲音裹挾著沉重的疲憊,也道盡權力巔峰的代價。
在與光緒的對手戲里,江珊將一份扭曲的“母愛”演繹得讓人心顫。她回憶光緒幼年時的依賴與親昵,卻夾雜著內心深處的復雜情感:既有作為長輩的疼愛、對親情的渴望,也有作為掌權者對威脅的高度警惕。濃烈的愛里滲透著恐怖的掌控欲,溫情脈脈的絮語背后,是權力關系中的冷酷與疏離。
光緒的角色則進一步凸顯了權力的無力感。慈禧說著“無人知我心中所想”,光緒則道“那我的心呢?”扮演光緒的年輕演員肖宇梁雖顯稚嫩,但有著一股難得的少年氣。他始終微微佝僂的背脊,消瘦緊繃的身體,傳遞出一個郁郁不得志皇帝的壓抑與掙扎。“欲飛無羽翼,欲度無舟楫”,他繞著舞臺中央的巨柱踱步,光影投射下,仿佛時間在流逝,而他卻始終困于原地。
《德齡與慈禧》以其對愛的理想化描繪和中西文化的交融,編織了一場動人的歷史童話,卻也在權力褶皺的陰影中,揭示了愛的脆弱與人物的悲劇命運。他們雖談論著愛,卻無人能逃脫孤獨與不幸的宿命,那是深宮的桎梏與歷史的無常,是愛在時間的巨柱下化成的嘆息。
投稿人:十三豆
(本文為投稿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