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美娟對于演員這個職業的態度是嚴肅的,這種態度,延續到了寫作。對于生活的熱愛,對藝術的熱愛,讓她能夠獨坐一隅,形成獨具風格的表達。
我贈了奚老師《六姊妹》,她回贈我《獨坐》,我們就算書友了。演員寫散文,林青霞、潘虹的我看過,奚老師的多在副刊偶見,這是第一次讀到集結的書。
《獨坐》共分五輯:憶長輩與前輩、游記、表演的感悟、敘寫人物的交往以及藝術評說、抒懷雜感。題材廣泛,涵蓋了散文寫作的諸多面向。其實這段時間我一直也在思考,散文該寫什么、怎么寫。散文貴在見性情,而性情之上,首先要真。這本散文集讓人看到奚美娟在角色之外的書卷氣。
書中不少篇章頗具史料價值。尤其第一輯,對父親的追念,對張瑞芳、黃佐臨、周小燕等戲劇與文化前輩的緬懷,皆娓娓道來,卻始終緊扣一點——從心出發,唯有觸動,才肯落筆。在表達上,又比較克制,形成了“雅”和“正”的文風。
更動人的是,這些文字在不經意間寫出了一種倫理:行業的倫理、職業的倫理,以及代際之間的傳承。藝術是一種生態,每一位創作者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比如她寫黃佐臨如何指導她臺詞的音區、語氣,以及贈她手杖時的叮囑——“不要去演老太太的彎腰駝背”。她說,“從那時起,我在心理上一通百通,覺得自己扮演什么年齡段的角色都不怕了。”這種“點撥”式的助推,與當下普遍追求速度與流量的環境形成鮮明對比。那一代藝術家,多是在機構中緩慢成長起來的,有時間沉淀。
在第三輯中,奚美娟分享了諸多舞臺和銀幕上的表演經驗。其實在《六姊妹》的拍攝當中,奚美娟的表演也如同大地,有一種承托感。作為故事的第一個登場的人物,何文氏帶著何家麗走上田家庵碼頭。從下船到走回家,一連串動作看似平常,卻需要強大的表演功力支撐。因為這個開場戲,既是人物亮相,也是全劇氣質的奠基。要立刻立起來。時間點是國家建設初期。一位年長女性,既要展現生活的艱辛,又要傳達出精神的飽滿,還要保有長者的尊嚴與從容,這樣的人物氣質,拿捏起來必須有分寸。
在《獨坐》中,奚美娟坦言她對文學,尤其是小說的重視:“一個從事表演專業的人,最好不要放棄對文學創作的關注。”她指出小說中對人物心理的描寫,能幫助演員理解人物的思維邏輯與心理動因。表演從來不是簡單地說臺詞、做動作,而需要演員先讓情感在自己心里走一遍,再外化為臺詞、姿態、神情。
戲劇影視表演無法像小說那樣直接展露人物內心,因此,內心的傳達全靠演員。觀眾想看的是情緒、情感。演員的身體則是這些情感的容器和通道。這是演員二度創作的發力點。只有有“心”的表演,才有可能形成“超格”——在劇本之外再加成。而好的影視藝術,恰恰是各個點位優勢的疊加。在《六姊妹》中,無論是人數相對少的對手戲,還是大群戲,奚美娟都做到了前面說的“承托”,偶爾還會有“溢出”。這正是演員從心出發的表現。
去年九月,我去國家大劇院觀看了話劇《北京法源寺》,奚美娟飾演慈禧,大段的臺詞演繹嘆為觀止。沉著、清晰,雅正之中又隱含著力量。圓融而有勢。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演員這一職業的魅力與艱難。每一場表演,都是拿血肉之軀去“前線”拼啊。
奚美娟對于演員這個職業的態度是嚴肅的,這種態度,延續到了寫作。對生活的熱愛,對藝術的熱愛,讓她能夠獨坐一隅,形成獨具風格的表達。不僅要能讀懂劇本,還要能夠閱讀生活、人生。這本《獨坐》,或許已經成為演員散文的一種范例。
作者:伊北
圖片:王凱
編輯:沈毓燁
約稿編輯:郭影
責任編輯:華心怡
欄目主編:朱 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