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混沌學園成都校區舉辦主題為《AI賦能增長·學練營》的線下培訓課程,吸引60余位創業者到場學習。混沌學園創新領教、AI創新院實戰導師沈攀老師受邀來蓉授課,圍繞AI工具在商業場景中的應用邏輯、實戰方法及企業增長賦能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度分享,為現場學員帶來一場兼具理論深度與實操價值的知識盛宴。
一、AI本質認知:回歸商業價值的底層邏輯
沈攀老師開篇強調,無論技術如何迭代,企業盈利的本質始終是創造客戶價值,職場薪酬的核心則是解決問題的能力。他指出,AI是工具而非目的,需服務于這兩大核心。“就像衣服突出了人的形象氣質但不能替代人,AI是提升價值與效率的手段,核心仍在于‘人’的能力塑造。”
針對AI的功能邊界,沈老師分析其優勢與局限:AI擅長規模化處理復雜任務、實現個性化服務(如教育普惠、醫療精準化),但存在“幻覺”(虛假信息輸出)、推理迷霧(復雜因果鏈分析薄弱)等問題。
“它是語言大師,而非知識專家,需通過結構化提示詞引導協作。技術越先進,審美和決策能力越關鍵。”
二、人機協作方法論:從語言大師到戰略伙伴
沈攀老師將AI的角色分為三類:助理(明確任務執行)、顧問(復雜問題分析)和教練(目標框架梳理),并根據三類角色,設計了三種不同的提示詞。他表示,提示詞的本質是“與語言大師協作的說明書”。
他提出“背景信息決定輸出質量”,建議企業將業務場景、知識庫與提示詞深度綁定。例如,在戰略規劃中,需輸入行業背景、用戶痛點等結構化信息,才能獲得有價值的分析結論。針對高頻問題,沈攀分享了“追問-點評-迭代”三步法:通過讓AI自我評估答案,再結合多模型交叉驗證,快速優化輸出結果。
沈攀老師設計的提示詞,是他十余年線下咨詢顧問經驗的精華總結,他毫無保留的分享,讓在場的同學如獲至寶,一位創業者激動地表示:“先用顧問式提示詞生成答案,然后用教練式提示詞去點評,針對生成的問題去人工回答、補充信息。再用顧問式提示詞去整合重新生成答案,繼續用教練式提示詞去點評。迭代三次之后,已經遠遠超過了我自己的思考深度!”
三、行業應用場景:從戰略診斷到用戶洞察的實戰案例
拿到沈攀老師提供的提示詞之后,在場的學員在沈老師的指導下,結合各自的行業,進行了AI在業務問題診斷、用戶研究、行業分析的實操。
- 業務問題診斷:通過“業務問題梳理—AI歸類根因—繪制惡性循環圖”流程,幫助企業定位核心矛盾。例如某醫美行業創始人通過AI分析發現,公司多個復雜問題的根因在于“戰略規劃模糊”與“用戶洞察缺失”。
“惡性循環圖工具直接解決了我們公司三個月的扯皮問題。”她說。
- 用戶洞察:利用AI抓取全網用戶聲音(VOC),分析正向/負向聲量。以寵物用品行業和代餐食品行業為例,AI提煉出“空間尺寸”和“飽腹”等核心需求,指導產品迭代方向。
一位電商行業的創業者表示:“過去一周的工作量,現在短時間就能用AI跑通全 流程。”
- 行業分析:借助密塔搜索等工具生成研報,快速獲取市場規模、滲透率、集中度等數據,輔助企業決策。
四、未來趨勢:AI時代的組織能力重構
沈老師指出,AI正推動企業組織能力轉型:
- 崗位職能變化:產品經理需掌握“從創意到落地”的全流程AI工具應用,設計師的核心競爭力轉向審美判斷而非基礎作圖;
- 協作模式升級:企業需建立“AI知識庫+人機分工”體系,減少重復性工作,聚焦創新與決策;
- 戰略思維迭代:從“效率優先”轉向“價值優先”,例如某升降桌企業通過AI重新定義“創造力空間”,從單一產品轉向場景化解決方案。
“AI時代的競爭,本質是‘人類智慧+工具效率’的協同能力競爭。”沈老師總結道,企業與個人需擁抱技術,但不盲目追逐工具,始終以“創造價值”為核心,方能在變革中把握增長機遇。
在學練營的最后,沈攀老師還送給在場同學一個額外的福利,所有回到公司將知識落地的同學,無論是業務問題診斷、用戶洞察還是行業分析,沈老師都會逐一進行點評和批改。
接下來的兩天時間里,沈老師陸續收到幾十份“作業”,他的點評和建議讓同學們直呼超值,“都是精華中的精華”。本次學練營的價值遠超同學們的預期!
本次學練營通過理論講解、案例拆解與現場實操,幫助學員建立AI應用的系統化認知,和AI落地的系統性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