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樂產業觀察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作者 | 朱力克
長春哦啦音樂節,舞臺上傳出一段段冷峻又極具張力的電音節拍,舞臺下滿滿當當的觀眾隨之輕輕搖擺,數十面大旗在空中飄揚著,不時可以聽到歡呼和掌聲,這是屬于尚雯婕的舞臺。
深耕電音十余年的尚雯婕,很早就曾把自己的電音作品帶上音樂節舞臺,但隨著音樂潮流的變化和電音的更加普及,如今的她迎來了比以往更廣泛的接受度。在社交平臺上,“泡泡島之后染上尚雯婕了”“她真的太適合音樂節了”成為不少觀眾的直觀反饋,還有觀眾稱自己“垂直入坑”。
對于像尚雯婕這樣堅持電音創作多年的音樂人來說,這無疑是一波延遲的市場共振,借助音樂節舞臺,她的“孤島頻率”終于有機會在更廣泛的聽眾中找到回響。
把小眾電音帶上音樂節主舞臺
過去這一個月,尚雯婕頻繁現身各地音樂節,泡泡島(天津和廈門)、廬山音氧、長春哦啦等等,將她標志性的電子音樂帶到了更廣泛的觀眾面前。
從演出歌單的編排中可以看出,尚雯婕為音樂節的舞臺做了精心設計。她將最能代表自身音樂美學的電音作品如《I'm Your Radio》和《I Love You》置于首尾,強化一種屬于自己的個性氛圍。中段則穿插了《不鼓自鳴》等節奏較慢、氛圍感更強的作品,調節觀眾情緒起伏的同時,也增加了現場表演的張力。
舞臺上的尚雯婕看起來氣場十足,因為選擇了不少律動感較強的電子音樂,現場節奏感染力很強,讓人忍不住跟著節拍搖擺。她跟樂手之間的互動,也在不經意間制造出幾次高光時刻,有知名博主稱:“好愛看這樣自由隨性的音樂表達。”
尚雯婕和吉他手吉他手顏鑫
更令她驚喜的是,有一些并非廣為傳唱的代表作,卻意外地引發了觀眾的大合唱。那些旋律復雜、節奏獨特、甚至當年發行時并未被主流市場大范圍接納的歌曲,如今卻被不同年齡層的觀眾一字一句地唱出來。
在音樂圈摸爬滾打多年的尚雯婕,如今在演唱上也能夠更加從容和穩定地hold住全場。動感的電子編曲與穩定的人聲輸出,讓現場觀眾在不自覺中被她的氣場所吸引。從觀眾的反饋來看,大家所喜歡的正是那個看起來有點“疏離”的尚雯婕,這不僅符合她長期以來在作品與形象中所塑造的個人氣質,也與她所代表的電子音樂美學高度契合。
“我從來沒聽過她的歌,但那個氛圍真的把我包進去了。”一位廬山音氧音樂節的觀眾回憶,“舞臺上的她就像在自己的世界里。”一位在微博上分享了尚雯婕天津泡泡島音樂節現場視頻的網友感慨:“真的太帥了,以前怎么沒發現她走的是這種風格呢?”
在B站的演出回放中,“太帥了”也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彈幕之一,而在小紅書上,“本來不是沖她去的音樂節,結果完全愛上了”這樣的評價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并紛紛留言“人之常情”。
看起來,尚雯婕的表演風格與當下音樂節的年輕觀眾之間,悄然建立起一種奇妙的聯結,在一個日趨多元化的音樂節市場中,那些曾被視為“聽不懂”的小眾電子樂也開始在大眾層面找到應有的表達空間。
沖出“孤島”
在華語樂壇,尚雯婕深耕電音十余年,曾經的她在大眾認知里像是一座“孤島”,鋒芒盡露,個性張揚。但她也一直在努力沖出孤島,在各種舞臺、綜藝乃至時尚活動中頻頻露面,用不同形式尋找與更廣泛受眾的連接點。
在《閃光的樂隊》中,尚雯婕將Ambient加入到歌曲的編曲中,在《乘風破浪》里,她又用自己的方式重構歌曲,將《Chandelier》塞到了觀眾的心里。
這種“帶著個人美學走向大眾”的姿態,既讓尚雯婕構建了自己獨特的音樂個性,也讓更多年輕人重新認識她的音樂,并在互聯網上以“考古”尚雯婕為樂。
實際上,從2011年的《Nightmare》專輯開始,尚雯婕就跳出了傳統的流行歌創作思維,一門心思投身電音創作。這其實是全球流行音樂的大勢所趨,21世紀前十年,從千禧舞曲熱潮到EDM興起,電音不斷改變著流行音樂的面貌。
不過,尚雯婕選擇了一條更難走的路。她沒有從一開始就去玩更容易被大眾接受、更適合跳舞的Techno或EDM,也沒有聚焦于某一種電音類型,而是根據自己的表達需要將不同的Loop進行拼裝,從工業感極強的合成器噪點,到低頻厚重的Dubstep鼓組,再到迷離、拉長的Ambient氛圍。
這種創作方式并不依賴既定的曲式結構,而更像是一場意識流敘述,唯一的共同點是,尚雯婕在歌曲的設計上似乎始終有意無意地在營造一種戲劇感。
比如,在2011年的作品《Imagination》里,伴隨著循環往復的鼓機,尚雯婕巧妙地加入了一段跟二胡對應的“歌劇腔”人聲,戲劇感十足;而在2018年的作品《That Bra》里,戲劇感來自于尚雯婕將人聲拆分成多個角色,并配以不同的電音聲場。
尚雯婕近期在音樂節上演唱的歌曲,主要來自她2023年發行的三張迷你概念專輯,“Mind Uploading意識上傳中三部曲”。與過去的作品相比,這套迷你專輯里的作品旋律性更強,也多了一些Disco和EDM等較容易接受的風格。不變的仍然是尚雯婕持之以恒的“戲劇感”,EDM風格的《Follow Your Heart隨心所愛》里,尚雯婕又引入了歌劇式唱腔,制造出一種類似內心念白的深邃氛圍。
從尚雯婕的作品中可以聽出,她關注的并非“大眾”或“小眾”的標簽,而是如何建立起屬于自己的聲音體系。只是,個性越鮮明,與大眾的“對話”反而越困難,這或許也是她的音樂常被歸類為“小眾”的原因。這么多年來,尚雯婕也不斷嘗試通過綜藝和選秀節目等主流渠道沖出“孤島”。
但如今看來,最適合她的渠道可能還是音樂節。音樂節不要求“全民傳唱”,也不執著于“互動感強”的舞臺邏輯,它給予音樂人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去建立自己與觀眾之間的獨特聯系。在這樣的場景下,尚雯婕不需要“解釋”她的音樂,而是讓它自然流動。
電音前哨戰
這么多年來,尚雯婕沒有變,但是,市場變了。
一方面,網絡媒介的不斷演化,讓過去被視為小眾的音樂有了更多被重新理解的機會,而且,在這個時代,音樂個性越鮮明越容易被年輕人“發現”;另一方面,國內音樂節市場自2016年的蓬勃發展,也帶動了多元化音樂場景的建構。
賽立信媒介研究早前發布的音樂節研究數據顯示,2016年,國內音樂節數量比2015年多了將近一倍,音樂節生態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參演藝人風格和觀眾的需求都越來越多元化。
尚雯婕因此獲得了更多將音樂成果“落地”的機會,借由音樂節這個中繼站,幫助小眾電子音樂與更廣泛的市場建立起一條新的通路。
從尚雯婕在各地音樂節上的表現來看,她并沒有為了迎合大眾而改變自身的表達邏輯,而是將音樂節視作一次次“頻率試驗”,試探音樂市場接受度的同時找到那些真正能與她同頻共振的聽眾。
事實證明,在音樂節這種高密度、多風格的“試煉場”中,音樂是否“小眾”從不是關鍵,重要的是給大家帶來一場精心準備的表演,并把自己的特色表現到極致。尚雯婕用自己的方式給堅持小眾曲風的藝人們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被視為邊緣的音樂類型,依然可以通過極致的表演,在音樂節不斷擴容的生態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
尚雯婕的突圍仍然只是開始,盡管電音市場近年來在國內獲得了一定的發展,專業電音節越來越多,但在綜合性音樂節市場里,電音仍然是“小眾”。
同樣來自賽立信媒介研究的數據,音樂節受眾最感興趣的四大音樂類型分別是流行(82.3%)、說唱(75.1%)、民謠(43.1%)和搖滾(36.3%),電音在剩下的“其他”(5.3%)里。這意味著,在大多數音樂節場景里,真正為電音而去的觀眾比例較低,小眾屬性依然明顯。
在這樣的背景下,尚雯婕的突圍更像是一場前哨試探,她證明了電音可以在主流音樂節中立足,但要真正走進更大的觀眾池,還需要更多時間、更多表達者、以及更多“尚雯婕式”的堅持。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