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統計認為,超過60%的患者對血脂管理存在認知偏差。本文結合《中國血脂管理指南(2023)》最新建議,剖析四大常見誤區。
誤區一:緊盯甘油三酯,忽視核心靶標
很多患者拿到化驗單后,總把注意力集中在甘油三酯數值上。事實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才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始作俑者"。這種被稱作"血管清道夫"的壞膽固醇,會逐漸沉積在血管壁形成斑塊,當斑塊破裂時可能誘發心梗或腦梗。
指南明確指出:LDL-C需作為首要干預靶點,普通人群應控制在3.4mmol/L以下,高危人群則需降至2.6mmol/L甚至1.8mmol/L。
誤區二:迷信保健品替代藥物治療
魚油中的ω-3脂肪酸和紅曲中的莫納可林K確實具有降脂作用,但市售保健品存在三大局限:①有效成分含量波動大(普通魚油ω-3含量僅30%左右);
②缺乏嚴格質量控制(某研究顯示不同品牌紅曲中有效成分差異達20倍);
③未經藥物級臨床試驗驗證。臨床數據顯示,正規他汀類藥物可使LDL-C降低25-55%,而保健品平均降幅不足15%。
特別提醒:正在服用抗凝藥物者,過量攝入魚油可能增加出血風險。
誤區三:極端素食主義降脂法
限制肉類攝入看似合理,實則暗藏風險:①優質蛋白缺乏會影響載脂蛋白合成,反而延緩膽固醇代謝;②長期素食易導致維生素B12缺乏,增加同型半胱氨酸水平;③部分素菜如椰子油、棕櫚油富含飽和脂肪酸。
建議白色(魚肉、禽肉)每日100-150g,紅色(畜肉)每周不超過500g,加工肉類盡量避免。可搭配豆制品補充植物蛋白,每周保證300-500g深海魚類攝入。
誤區四:拒絕復查的"自我藥療"
臨床上約30%患者存在他汀類藥物應答不足現象,這與基因多態性、合并用藥等因素相關。
規范的復查機制包含三個維度:①療效監測:用藥4-6周后需復查血脂四項,評估達標情況;②安全監測:每3個月檢查肝功(AST/ALT)、肌酸激酶;③綜合評估:每半年檢測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最新研究顯示,通過治療藥物監測(TDM)調整劑量,可使達標率提升40%。
結語
血脂管理對心血管等疾病預防至關重要,我們務必破除以上常見四大認知誤區,踐行科學防治,才能筑牢心血管健康防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