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9年前,1086年,同樣是5月,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在江寧(今南京)與世長辭。
一生與金陵有著不解之緣的“臨川先生”,曾在這里揮灑才情、踐行理想,更將鐘山的煙霞、青溪的碧波化作筆下的千古絕唱。
5月27日,“江蘇文脈大講堂·名家講名人”系列第二期開講,江蘇文庫《江蘇歷代文化名人傳·王安石》著者,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魏福明,以《跟著王安石打卡南京》為題,解密王安石與南京的不解之緣。
本期江蘇文脈大講堂由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主辦,現(xiàn)代快報社承辦,南京審計大學協(xié)辦。
怎么成了江西人王安石的家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當王安石在瓜洲渡口寫下這首膾炙人口的《泊船瓜洲》時,他想念的不是江西老家,而是15公里外的鐘山——這位北宋最強斜杠青年,早已把人生坐標鎖定在金陵城。
王安石在南京生活了20多個年頭,他在這里度過青春時代、送走了父母;他在這里三任知府,兩度辭相后都選擇回到南京。逝世后,他被葬在南京鐘山腳下,留在了這處他認定的“家”。
“王安石從小跟隨父親游歷各地,后來又在不同的地方州縣任職。但他在其他城市生活的時間,都不如在金陵的時間長。對故鄉(xiāng)臨川,對曾任職過的揚州、鄞縣、舒州、常州等地,王安石都曾留戀,可卻遠遠比不上他對金陵的感情。”
魏福明表示,南京深厚的歷史文化,培養(yǎng)了王安石博大的家國意識和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南京一帶發(fā)達的商品經濟和多元開放觀念,造就了王安石銳意進取的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南京秀美的自然風光,陶冶了王安石的詩情畫意和作為唐宋八大家的人文情懷。
“王安石是江南文化的產物,他熱愛江南文化。司馬光等人視他為‘南人’。他鐘情于六朝古都的山水由來已久。”魏福明說。
玄武湖
廢湖為田,王安石不“背鍋”
相傳,王安石與今日的南京門面、旅游勝地玄武湖還有一段故事。
宋熙寧年間(1068-1077),玄武湖被廢湖為田。有人說,玄武湖的消失源于王安石的建議。魏福明認為,這是個謠言。
圖源:南京玄武湖景區(qū)公眾號
“王安石‘廢湖為田’的唯一依據(jù),出自南宋景定二年(1261)成書的《建康志》。”魏福明介紹,《建康志》收錄了一篇據(jù)說是王安石于熙寧八年(1075)十一月十一日寫的《湖田疏》,稱玄武湖“空貯波濤,守之無用”,建議泄水成田,濟貧增收。
然而,這個流傳700余年、被后世廣泛引用的《湖田疏》,存在許多硬傷。
首先,時間不對。據(jù)說《湖田疏》寫于“熙寧八年十一月十一日”,可根據(jù)史料記載,這個時間段王安石第二次拜相,根本就不在江寧(今南京),而是在宋代的都城汴京(今開封)。
第二,職位不對。王安石第二次任職江寧府的名份是“以觀文殿學士,吏部尚書,知江寧軍府”,而不是《湖田疏》說的“判江寧軍府”。給皇帝寫奏折,怎么可能連自己的職位都寫錯呢?
圖源:南京玄武湖景區(qū)公眾號
此外,王安石第二次知江寧府的時間很短,前后就11個月。《湖田疏》說當時玄武湖的面積有200余頃,大約相當于現(xiàn)今玄武湖的3倍。在沒有大型機械的時代,這么短的時間、這么大的工程,一定會有大量文獻記載。然而,現(xiàn)今所能見到的史料中,沒有任何旁證,《湖田疏》本身也沒有出現(xiàn)在任何一部王安石的文集中。
由此,魏福明認為,王安石第二次知江寧府期間,根本不存在《湖田疏》的奏折,也并不是他將玄武湖“廢湖為田”。
半山園
“設計師”王安石得意之作
其實在歷史上的熙寧八年,王安石還真在南京干了一件與土地相關的事:他托人在南京東郊白塘買了塊地,準備用來養(yǎng)老。
這塊地離南京東門7里,離鐘山山頂也正好7里,所以取名“半山園”。第二年王安石辭官退休后,就開始在這建房子。 王安石在《示元度》(又名《營居半山園作》)一詩中記錄了自己設計園林的經過。其中有一句“更待春日長,黃鸝弄清晝”更是體現(xiàn)了王安石對自己的農家樂工程特別滿意。
比起那些土豪園林,半山園確實有些簡陋,但勝在環(huán)境好——用樹木當天然圍墻,比磚墻更有野趣,周圍還有謝安故居、定林寺、孫權墓這些歷史景點,完全就是他想要的隱居氛圍。
時時領略“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的山野景色,讓王安石詩興大發(fā)。他詩集中寫半山園的很多,其中的《半山春晚即事》,最能表達他晚年生活的從容自在。
一笑泯恩仇
王安石勸蘇軾在南京買房
在南京“退休”后,王安石的生活非常閑適,不時招待路過的朋友。其中,最著名的一場交游就是與蘇東坡的金陵相會。
“朋友”這個詞用在王安石、蘇軾身上其實有些不搭。王安石主持變法期間,蘇軾曾多次公開反對新法,以至于遭到貶謫。然而,在蘇軾人生中最大的危機“烏臺詩案”發(fā)生時,已經退隱的王安石卻給宋神宗上書說:“豈有盛世殺才士乎?”救了蘇軾的命。
元豐七年(1084),蘇東坡來南京見到了自己的前政敵、現(xiàn)救命恩人王安石。惺惺相惜的兩人,相逢一笑泯恩仇。 《邵氏聞見錄》記載,兩人見面時,蘇軾不冠而迎,作揖說:“軾今日敢以野服見大丞相。”王安石笑著回復:“禮豈為我輩設哉?”
這次,蘇軾在南京住了三十多天,他與王安石同游鐘山,還去參觀了王安石的半山園。
王安石勸老朋友:不如在金陵購房住下來。蘇軾亦自稱正有此意,蘇詩所言“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說的便是這回事。
讓人遺憾的是,蘇軾到底沒有和王安石做成鄰居,在江寧盤桓了一段時間后,蘇軾便告別王安石,離開金陵,到了真州(今儀征)。
觀眾被“種草”
相約跟著王安石打卡南京
此次講座,吸引了南京審計大學浦口校區(qū)的近兩百名學生到場聆聽。學子們沉浸在魏福明教授的生動講述中,有人邊記錄邊思索,有人舉起手機抓拍PPT精彩要點,聽得津津有味。
清涼寺、謝公墩、秦淮河、寶公塔、定林寺……講座結束后,更有學生笑著說計劃周末就去追尋這位宋代改革家在南京留下的足跡。
南京審計大學學生肖雅沁表示,這場講座讓她收獲頗豐。“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他提出‘一部《周禮》,理財居其半’,這與我們審計會計專業(yè)息息相關,也讓我思考在新時代背景下,應如何正確處理金錢與理財?shù)年P系。”
“被荊公‘種草’了!”學生孫雨馨說,聽完講座后她最想做的就是循著王安石的足跡打卡半山園,“魏教授在講座中提到,王安石第二次辭去宰相之職后,于半山園創(chuàng)作了不少詩作。我希望能實地探訪,感受他在歷經起伏后,如何孕育出詩中所蘊含的人生感悟。”
文 | 現(xiàn)代快報/現(xiàn)代+記者 裴詩語 張文穎 任雨風 白雁 王子揚
圖 | 現(xiàn)代快報/現(xiàn)代+記者 牛華新
視頻 | 現(xiàn)代快報/現(xiàn)代+記者 劉暢 錢念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